岐黄的由来,“岐黄”不只是岐伯黄帝之简称( 二 )


 
为了巩固领地 , 发展经济 , 黄帝让人们用坚石做兵器 , 造舟车弓矢 , 分兵四野 , 镇守边疆;让妻子嫘祖带领女子养蚕纺织 , 染制五色衣裳;让仓颉等人取法兽形鸟迹 , 创造文字;并让专人烧制陶器蒸煮食物 , 建筑房屋以避风霜雨雪 。
 
据传 , 黄帝为了仰观天象 , 俯视四方 , 研讨治国安邦的策略 , 还让人们根据“天圆地方”的学说 , 在山丘上筑起上圆下方、四面无壁、中有一殿的“明堂” 。 黄帝非常喜欢明堂 , 经常和大臣们一起在这里核对天文的数字 , 观察八方的形迹 , 考察五气运行的常规 , 制定富国强兵的政策 。
 
但是从现在研究的结果来看 , 黄帝并不是一个人 , 而是我国古代一个伟大氏族或发展时期的统称 , 历史中的“仰韶文化”(以河南渑池县仰韶村为代表 , 约距今5000年左右) , 就相当于黄帝时代 。 仰韶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 从河南仰韶村及其他相当于该时期的遗址中 , 人们发现了许多石器、骨器、陶器 , 说明当时不仅农业、畜牧业已经具有相当规模 , 而且手工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
 
“黄帝”一词最早见于陈侯因齐敦之铭文 。 其中说:“陈侯因齐曰:皇考孝武桓公恭哉 , 大谟克成 。 其唯因齐 , 扬皇考昭统 , 高祖黄帝 , 迩嗣桓、文 , 朝问诸侯 , 合扬厥德……”据郭沫若《十批判书》考证 , 文中“陈侯因齐”就是齐威王(公元前378年~前343年在位) , “桓公”即其父陈侯午 。 可见“黄帝”之出并不甚古 。 战国特别是到战国中期以后 , 黄帝完全被信史化、神圣化 , 其地位远远超过了尧舜 , 成为古圣中第一个权威 , 渐渐被诸子百家所尊崇 。
 
当时战乱频仍 , 疾病不断发生 。 相传为救民疾 , 黄帝召集名医岐伯、伯高、鬼臾区、雷公等人 , 在明堂研讨医学理论 。 所以《素问·五运行大论》说:“黄帝坐明堂 , 始正天纲 , 临观八极 , 考建五常 , 请天师而问之 。 ”他们讨论的内容相当广泛 , “上穷天纪 , 下极地理 , 远取诸物 , 近取诸身” , 涉及到祖国医学的各个方面 。 所以《帝王世纪》说:黄帝“使岐伯尝味百草 , 典医疗疾 , 今经方本草之书咸出焉 。 ”据传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理论经典《黄帝内经》 , 就是根据黄帝与岐伯等人的讨论记录整理而成 。 纵观《黄帝内经》全书 , 作者是以战国君主为原型塑造黄帝形象的 。
 
研究表明 , 现存《黄帝内经》并非黄帝岐伯所作 , 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 医学理论还不可能达到如此高的水平 。 之所以称为《黄帝内经》 , 只不过是后人的假托 。 这与当时社会尊古之风有关 , 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说:“世俗之人 , 多尊古而贱今 , 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 , 而后能入说 。 ”神农黄帝氏族为中华民族之祖先 , 人们都以“炎黄子孙”引为自豪 , 故不少书籍冠以“神农”“黄帝” , 以为贵重 。 《汉书·艺文志》记载 , 以黄帝命名的书籍足有二三十种 。 《图书集成》《传家集》载 , “谓《素问》为真黄帝之书 , 则恐未可 。 黄帝亦治天下 , 岂可终日坐明堂 , 但与岐伯论医药针灸也?此周汉之间医者 , 依托以取重耳 。 ”现在一般认为 , 《黄帝内经》即非一时之言 , 亦非出自一人之手 , 而是从战国下迄汉唐的漫长时期里 , 由多人不断增补汇集而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