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修建灵渠的目的和作用及文化意义 灵渠的作用和意义


秦朝修建灵渠的目的和作用及文化意义 灵渠的作用和意义

文章插图
灵渠
灵渠, 始建于秦代, 位于广西兴安,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 它沟通了长江、珠江水系, 将湘江源头与漓江源头相连, 打通了南北水上通道 。 灵渠的开凿, 为秦朝统一岭南提供了重要保证, 对巩固国家统一, 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密切各族人民往来, 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
灵渠的工程结构
灵渠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 长约30公里, 宽约5米, 由铧嘴、大小天平、陡门、南渠、北渠、秦堤等主要工程组成, 与都江堰、郑国渠被誉为“秦代三个伟大水利工程” 。 分水堤与南北水渠 为了将湘江水导入灵渠, 需建一道“前锐后钝”的分水堤 。
因其形似犁铧, 故名“铧嘴” 。 “铧嘴”后接两条长堤:北堤稍长, 称“大天平”;南堤稍短, 称“小天平” 。 三者组建成人字形分水堤 。 “铧嘴”前端直指湘江上游, 将水流一劈为二 。 三分南流, 被“小天平”导入南渠;七分北流, 被“大天平”导入北渠 。 南渠向西延伸汇入漓江, 北渠向北延伸重回湘江 。 因此, 灵渠包括南北两条水渠, 各有分工, 相辅相成 。
分水堤坝矮于两侧河岸 。 枯水期, 湘江水被全部导入渠道;洪水期, 江水可越过堤坝, 流入湘江故道, 既可泄洪, 又可避免灵渠为洪水毁坏 。 陡门 灵渠渠道以浅、狭、曲、急为特点, 汛期水流迅疾, 枯水期水流稀少, 为确保船只顺利通行, 渠道内设置“陡门”, 用以提高水位, 集中比降, 其功用与今天的水闸无异 。 因此, 灵渠“陡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水闸建筑 。 “每舟入一斗门, 则复闸之, 俟水积而舟以渐进, 故能循崖而上, 建瓴而下, 以通南北之舟楫 。 ”
灵渠的重要作用
【秦朝修建灵渠的目的和作用及文化意义 灵渠的作用和意义】灵渠的建成, 完成了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大业, 扩大了中国版图, 促进了中原和岭南经济文化的交流以及民族的融合 。 时至今日, 仍在航运、灌溉、旅游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 实现岭南统一 灵渠首先是一项军事交通工程, 是秦始皇为统一岭南而创建 。 秦代以前, 岭南地区为“徼外之地”, 一直未纳入中国版图 。 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 发动了征服岭南的战争 。
为解决秦军后勤补给问题, 秦始皇“使监禄无以转饷, 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 以与越人战 。 ”通过开凿灵渠, 秦军得到了源源不断的后勤和兵员补给, 最终于公元前214年统一了岭南地区 。 灵渠的开凿, 在成就秦帝国统一大业的同时, 也大幅拓展了中国的陆海疆域, 奠定了中国版图的基本格局 。
重要商贸通道
灵渠连通了整个中国的水运网, 是连接中原和岭南的重要商贸通道, 成为了南北往来的交通大动脉, 亦即古代的“水上高速公路” 。
隋唐时期, 随着大运河的开通, 岭南地区的货船经漓江、灵渠、湘江、长江、大运河可直达长安城 。 明崇祯十年(1637年), 据徐霞客《粤西日记》中记载, 他途经灵渠时见到“巨舫鳞次”的繁忙景象 。 发挥灌溉作用 《后汉书·马援列传》记载, 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征交趾时, 曾“穿渠灌溉, 以利其民” 。 据《广西通志》记载, 唐初曾在灵渠南侧筑城设临源县, 城址即在今兴安县城 。
因人口的增多, 县城周边的土地被大量开垦, 灵渠的灌溉作用逐渐凸显 。 为此, 灵渠上建有堰坝和涵洞, 堰坝作用与陡门相似, 用以抬高水位, 便于水车取水灌田 。 至宋代“渠水绕迤兴安县, 民田赖之”(语出周去非《岭外代答·灵渠》), 清代“近渠之田, 资灌溉者不下数百顷”(鄂尔泰《重修桂林府东西二陡河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