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茶是什么茶?如何分类的?】
文章插图
1.黄茶是什么
“黄茶”是我国六大茶类之一世界唯中国所独产 。是六大茶类里最少被提及到的茶 。采制工艺上,与绿茶接近,不过多了一道焖黄工艺,以至于人们认为黄茶是绿茶;黄茶的品质特征是黄叶黄汤,叶底、干茶皆显黄亮,也有人认为这是绿茶做坏了的茶 。
黄茶是我国独有的茶类,主要出产于湖南、湖北、四川、安徽、浙江和广东等省,以其金黄的色泽和醇香的滋味为广大消费者所喜爱 。黄茶由绿茶发展而来,特殊的“闷黄”工艺造就了其独特的“干茶黄、汤色黄、叶底黄”三黄品质特征 。黄茶产量虽然不及绿茶、红茶和黑茶,但其中有很多茶以其质优形美,被视为茶中珍品 。此外,黄茶较之绿茶,由于增加了闷黄工艺,在热化反应及外源酶的共同作用下,内含成分发生显著变化,滋味变得更加醇和,被茶叶专家推荐为最适宜饮用的茶类 。
2.黄茶为什么高傲
黄茶的用料大都十分挑剔,须得是一芽一叶或是一芽二叶才可以做出品质好的茶 。而且芽叶的长度也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太长不行太短也不行 。
你以为它仅仅是因此而高傲吗?那就错了 。黄茶的采摘时间也是很短的,而它的工艺又十分复杂,一旦制出的茶叶不是优秀的黄色,那么这次摘的茶叶也基本就这样废掉了 。
黄茶属轻发酵茶类,加工工艺近似绿茶,只是在干燥过程的前或后,增加一道“闷黄”的工艺,促使其多酚叶绿素等物质部份氧化 。其加工方法近似于绿茶,其制作过程为:鲜叶杀青揉捻——闷黄、干燥 。黄茶的杀青、揉捻、干燥等工序均与绿茶制法相似,其最重要的工序在于闷黄,这是形成黄茶特点的关键,主要做法是将杀青和揉捻后的茶叶用纸包好,或堆积后以湿布盖之,时间以几十分钟或几个小时不等,促使茶坯在水热作用下进行非酶性的自动氧化,形成黄色 。
闷黄对黄茶品质的作用:依各种黄茶闷黄先后不同,分为湿坯闷黄和干坯闷黄 。湿坯闷黄在杀青后或热揉后堆闷使之变黄,由于叶子含水量高,变化快 。干坯闷黄由于水分少,变化较慢,黄变时间较长 。如君山银针,初烘至六七成干,初色40—48小时后,夏烘至八成干,复色24小时,达到黄变要求 。黄大茶初烘七八成干,趁热装入高深口小的篾篮内闷堆,置于烘房5—7天,促其黄变 。霍山黄芽烘至七成干,堆积1—2天才能变黄 。形成黄茶特有的金黄色泽和较绿茶醇和的滋味 。叶绿素由于杀青、闷黄大量破坏和分解而减少,叶黄素显露,这是形成黄茶黄叶的一个重要变化 。
3.黄茶的分类
通常我们将黄茶分为“品种黄茶”和“工艺黄茶”两种类型 。
“品种黄茶”:茶树品种形成的黄色的茶 。这种“品种起源说”有远溯七世纪的史料为证,唐朝盛产的“寿州黄芽”和现时霍山大化坪出产的黄茶就是自然发黄的品种黄茶 。
“工艺黄茶”:它的发明较之“品种黄茶”要晚许久,工艺黄茶则是通过炒制过程中采用独特的“闷黄”工艺改变了茶的色泽和内质,工艺黄茶从炒青绿茶演变而来,时间在公元1570年前后 。“工艺黄茶”的产生有着诸多偶然因素,在众多茶叶著作中均有体现 。宋·黄儒在《品茶要录》中有对茶叶加工黄变情形的描述“造于积雨者,其色昏黄”,此处说明雨水叶对茶叶加工的影响,含水较多的雨水叶由于干燥不及时,可以引起黄变,成为“黄色的茶” 。
“工艺黄茶”起源于绿茶,应勿有悖论 。唐宋之时,一般以加工蒸青茶为主,明时开始炒青之法,创“松萝法”,明·闻龙在公元1630年写的《茶笺》中有关于茶叶松萝法加工工艺的描述:“茶初摘时,须拣除枝梗老叶,惟取嫩叶,又须去尖与柄,恐其易焦,此松萝法也 。”现时大多数特级绿茶的炒制都是效法于此 。
黄小茶、黄大茶、黄芽茶:按鲜叶老嫩芽叶大小分
黄小茶一般指用一芽一叶、一芽二叶等细嫩原料制成的黄茶,主要有湖南的沩山毛尖及北港毛尖、湖北的远安鹿苑茶和浙江的平阳黄汤等 。黄小茶中有条形卷曲的北港毛尖、平阳黄汤,叶沿微卷呈块状的伪山毛尖,弯曲呈环状的鹿苑茶几种 。
而以嫩芽和一芽一叶为采摘标准的黄芽茶 。如外形雄壮圆直呈针形的君山银针,开头形状扁直的蒙顶黄芽,条形略弯形似雀舌的霍山黄芽和条形弯曲的莫干黄芽 。
还有采摘较粗大、梗叶相连状若弯钩的黄大茶及广东大叶青茶 。
黄芽茶和黄小茶原料较嫩,市场范围较小,所以后来黄茶最先失传的就是黄芽茶和黄小茶的加工方法 。
茶叶黄汤、滋味醇厚、香气浓郁的特色 。黄茶要求叶底黄或黄绿;汤色浅黄或杏黄,达到明亮而不晦涩二要做到这一点,就应使闷堆处理控制合当,若变化不足则黄绿花杂,叶底欠匀;变化过头则黄褐发黑.汤液混浊,都是不符合黄茶品质要求的 。
4.黄茶的发展历程
黄茶中另一个代表就是蒙顶黄芽,蒙顶黄芽大约出现在明朝,是在蒙顶贡茶的制茶工艺上研制开发出来的 。蒙顶茶自唐朝起一直是贡茶,每每要从四川长途跋涉进贡到当时的国都,路上难免遭遇雨雾高温等湿热条件,因而茶叶被闷黄 。而当时的人发现变黄后的蒙顶茶品质仍然不错,于是进行研制,最终确定了三炒三闷的加工技术 。
后来,应普通民众的需要出现了黄大茶 。黄大茶乃是采用粗老的一芽三四叶或者一芽四五叶加工而成 。黄大茶的出现填补了黄茶在平民间流传的空白 。虽然黄大茶原料粗老,但经过堆闷后高温烘焙,品质非常独特,当地茶农称其“古铜色,高火香,叶大能包盐,梗长能撑船” 。因黄大茶原料采摘方便,加工技术也相对简单,可以大规模加工,所以价格较低 。黄大茶因为其物美价廉的特点以及显著的消食解腻功效,曾经畅销京津鲁豫达数百年之久而不衰 。
清朝是我国黄茶发展的颠峰时期,黄茶制作工艺广泛传播,黄茶制作技术趋于成熟,但并不与绿茶明确区分 。这段时期,黄茶品种纷纷出现,如:温州黄汤,贵州海马宫茶,广东大叶青,莫干黄芽,君山银针,远安鹿苑等 。民国至今,其间因战乱与经济等多方面因素,黄茶生产曾停顿 。后经王泽农先生等新中国茶人挖掘挽救恢复工艺与生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先后建立了蒙山茶厂,茶树良种繁育场等茶叶生产发展企业,1958年,梁伯希等指导恢复蒙山传统名茶,1962—1965年间,杨天炯等结合现代技术,将蒙顶黄芽定为黄茶类,系统总结了其制作工艺 。形成君山银针、蒙顶黄芽、霍山黄芽、等黄小茶,主销山东山西的霍山黄大茶,奠定我国黄茶类的基本品系与产销布局 。
人们容易将黄茶误认为是绿茶,而闷黄的程度非常难掌握,工艺较复杂,成本较高,品质也很难保证,因此黄茶逐渐衰落 。但黄茶的品质实佳,不论是风味还是功效,都有着其他茶类所没有的优点 。
到目前为止,黄茶的加工多是手工,其中一部分工艺采用一般的制茶机械 。但手工加工出来的黄茶品质很难控制,因此黄茶企业规模较小 。
推荐阅读
- 关于黄茶,你都知道哪些
- 近乎绝迹的黄茶,都有哪些?
- 甲醛和银氨溶液的反应方程式 甲醛和银氨溶液的反应方程式是什么
- “三黄透三绿”的缙云黄茶
- 黄茶:加工后还需焖一下的茶
- 广东大叶青茶叶品鉴:汤色橙黄明亮,滋味醇美回甜
- 黄茶小讲堂:黄茶的三大类
- 不老泉主要内容 不老泉主要内容是什么
- 这位藏在深闺的“姑娘”要“火”,缙云黄茶终有人识
- 如何品饮古树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