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神农本草经》“上品”第一位

关于人参 , 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于“上品”第一位 , 具有“补五脏 , 安精神 , 定魂魄 , 止惊悸 , 除邪气 , 明目开心益智”之功 , 有“久服轻身延年”之效 。后世多将人参用作补气养身之品 , 固脱救急之用 。
但如此一味常用药 , 对其“气”的认识竟不能明确 , 可谓从古争论至今 。
《神农本草经》中首言人参气“微寒” , 而后世医家在临证中多以“气温”使用 。以至于清代医家陈修园在《神农本草经读》中大发议论:“自时珍之《纲目》盛行 , 而神农之《本草经》遂废 。即如人参 , 《本经》明说微寒 , 时珍说生则寒 , 熟则温 , 附会之甚 。”又说:“今人辄云以人参回阳 , 此说倡自宋、元以后 , 而大盛于薛立斋、张景岳、李士材辈 , 而李时珍《本草纲目》尤为杂沓 。学者必于此等书焚去 , 方可与言医道 。”
【人参《神农本草经》“上品”第一位】证之目前临证 , 药房中所配制到的人参 , 无论是红参还是白参 , 当为“气温”无疑 。
尝读《张氏医通》 , 见小柴胡汤方下有如下论述:“治少阳受邪 , 往来寒热 , 脉弦 , 胁痛而呕 。”“少阳为阴阳交界 , 邪传至此 , 已渐向里 , 故用柴胡升发其邪 , 使从外解 , 即以人参挡截于中 , 不令内犯 。更以半夏、黄芩清解在里之热痰 , 生姜、大枣并祛在表之邪气 , 又须甘草协辅参、柴 , 共襄匡正辟邪之功 , 真不易之法 , 无容拟议者也……独怪世医用小柴胡 , 一概除去人参 , 且必加枳、桔耗气之品 , 此非法之法 , 习俗相承 , 匿于横议者也 。何怪乎道艺日卑 , 风斯日下哉!”
本段论述明白晓畅 , 小柴胡汤方中人参有不使邪气内犯之重任 , 必不可去 。但笔者注意到“世医用小柴胡 , 一概除去人参”一语 , 且如此用法“习俗相承” , 为什么?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谈到小柴胡汤时指出:“是以愚用此方时 , 于气分壮实者 , 恒不用人参 。而于误服降药后 , 及气虚者 , 则必用人参也 。”
可见 , 小柴胡汤在使用过程中 , 是否去人参 , 取决于病证中是否有气虚 。
徐灵胎在《伤寒论类方》中指出:“小柴胡汤之妙在人参 。”这只是仅从《伤寒论》中小柴胡汤的方证而言 , 理论上讲是完全正确的 。但对临证者而言 , 小柴胡汤所治病证极广 , 很多情况下 , 小柴胡汤之妙与人参无关 。
当代医家程门雪指出:“余邪留恋 , 正虚不能达邪之差后发热无表里证 , 以小柴胡汤为最佳 。用此汤治劳复 , 参为必须之品;初起伤寒少阳证用小柴胡汤者 , 多去参用之 , 此则非用全方不能收扶正达邪之功效也 , 须注意焉 。”
此语从临床中来 , 值得我们体会 。
笔者在临证中使用小柴胡汤 , 用参者较少 。不单使用人参机会较少 , 生姜、大枣也较少使用 , 且甘草每用生甘草 。
清代医家黄元御在《伤寒悬解》中指出:“小柴胡汤柴、芩清泄半表 , 使不入于阳明;参、甘温补半里 , 使不入于太阴 , 则邪解于本经 , 而无入阴入阳之患 , 是之谓和解表里也 。”
人参、甘草有使邪“不入于太阴”之功 , 联想到李东垣用药心法中常用苍术“下安太阴” 。参、甘与苍术 , 前者在补 , 后者在运;前者为静药 , 后者为动药 。笔者用小柴胡汤 , 见“舌上白苔”者 , 常不用人参、炙甘草 , 而加用生苍术 , 取效良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