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方言“对嘴泡”来描述覆盆子

    每年春天,当花草树木枝繁叶茂的时候,人们开始忙碌准备种田时,家乡有一种能吃的果实悄悄地在花丛里、山坡上、大路边、田坎中,开花结果 。春天来了,“对嘴泡”也要熟了!儿时,我每年会如期享受“对嘴泡”成熟大餐 。自幼,我在乡亲们指引的“对嘴泡”里长大 。      四川一些地方方言叫草丛里的果实为“泡” 。说真的,我也不知道这个说法和写法是否正确,都是在中药覆盆子的别名中得出来的写法 。覆盆子有很多别名,分别叫种田红、黑刺莓、乌藨子、小托盘、山泡、竻藨子、马连果、马灵果等 。其中的“山泡”和“种田红”比较接近家乡称覆盆子为“对嘴泡” 。所以,我就用家乡方言“对嘴泡”这个写法来描述覆盆子了 。      小时候,我并不知道“对嘴泡”是一种药品,更不知道它就是覆盆子 。后来,我学习中医学后,才逐渐地了解到它就是有名的“富贵药”覆盆子 。而我了解覆盆子,是从家乡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们,讲述病人服用覆盆子起到奇效的病例开始的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农村缺乏粮食,很多人因为吃不饱饭而生病,病后“无药可医”,只好采食野果、野菜、草头木根等充饥 。大都数年长的村民都知道这些经历,有的草药医生向我讲述过去这些中医药有名的故事 。其中,“对嘴泡”不乏这样的故事 。      小花靠“对嘴泡”治好了遗尿       据说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某村民家的孩子小花从2岁开始患“尿床”,几乎每夜遗尿,从而反复感冒,经久不愈 。这样一直病到5岁半那一年,正逢“对嘴泡”成熟季节,外公将枯瘦如柴的她带到家里去做客 。看到小花的遭遇,外公听长辈们说“对嘴泡”可治遗尿,则带着小花每天上山摘“对嘴泡”服用试试 。      年幼的小花感觉“对嘴泡”非常可口,每天都让外公带着去“吃了一大片山” 。在那“对嘴泡”成熟的季节里,小花连续吃了两个周的“对嘴泡”,她的身体逐渐康复,遗尿慢慢减轻,最终慢慢痊愈了 。从此,“对嘴泡”治愈小花的遗尿病故事就这样一直传到现在 。      “对嘴泡”治愈了打哈欠       张大爷患上一种怪病,每天早晨起床都会哈欠连天,有时要连续打哈欠达1小时左右 。他四处求医,收效甚微 。逐渐的,张大爷还伴有消瘦、怕冷、精神不振等症状,很多医生都说他“阳气不足”,就是药不投方,疗效不显 。      有一年“对嘴泡”成熟时,张大爷因干农活在田间突然饥饿感明显,他顺势看到了一片成熟的“对嘴泡”,立即上前“一饱为快” 。那一夜,张大爷睡眠特别好 。次日,习以为惯的晨起打哈欠似乎突然没了 。张大爷突感蹊跷,左思右想,他认为是吃“对嘴泡”的作用,于是连续上山摘吃了1周的“对嘴泡” 。之后,他的打哈欠逐渐消失了,身体慢慢恢复如常 。多年后,张大爷谈起他的这次“治病”经历,依然历历在目 。以至于晚辈一直讲他的故事传到现在 。      久咳不愈的去吃“对嘴泡”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有一年,平时健康的李阿姨在大年三十因情绪不良、熬夜而外感风寒,表现为咳嗽不止 。随即请多医诊治,时轻时重,最终导致久咳不止,甚至咳嗽伴尿溢出,尤以夜间明显,严重影响睡眠,身体逐渐消瘦 。      一天夜里,李阿姨在一阵不间断的咳嗽声中突然睡着了 。睡梦中,李阿姨感觉有位老头让她去山里摘一种红色果实来吃,李阿姨摘了果实吃后,顿时一身轻松,咳嗽全无 。      清晨,伴随着一声声咳嗽,李阿姨醒了 。躺在床上的她,百思不得其解“梦意” 。她立即把这个梦跟家人讲解,家人觉得“梦里的红色果实”应该是“对嘴泡”,建议李阿姨上山摘吃试试 。      那时,正当“对嘴泡”要成熟,李阿姨全家一并上山为她摘“梦果”,连续服用多天“对嘴泡”后,李阿姨的咳嗽确实奇迹般的痊愈了 。      这些“对嘴泡”有趣的故事来自长辈或前辈草药医们嘴里,他们不经意间讲述的这些故事让我认识了“对嘴泡” 。覆盆子性微温,味甘酸,具有补肾助阳、固精缩尿之功效,用于治疗肾虚阳痿、遗精、遗尿、尿频以及肾不纳气,久咳不愈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