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竹梅

【吊竹梅】吊竹梅介绍

【别名】
水竹草、金瓢羹、白带草、吊竹菜、紫背金牛、血见愁、鸡舌黄、红舌草、红竹仔草、花叶竹夹菜、二打不死、百毒散、水竹草、金发草、假石蚕、花叶竹节草、红竹壳菜、鸭舌红、红鸭跖草、百书草、花蝴蝶、风眼草、银白风眼草
【汉语拼音】
Diào Zhú Méi
【成份】
全草分离到β-谷甾醇(β-sitosterol) , 3β , 5α , 6β-三羟基豆甾烷(3β , 5α , 6β-trihydroxyl stigmastane) , 琥珀酸(succinic acid) , 叶含4种乙酰花色甙 , 吊竹梅素(zebrinin)和单去咖啡酰基吊竹梅素(monodecaffeylzebrinin)等 。
【加工采集】
全年均可采收 , 洗净 , 晒干或鲜用
【药理作用】
叶和茎的煎剂及水提取物(加酒精除去沉淀者)对离体豚鼠回肠有兴奋作用 , 对离体大鼠子宫、离体兔心和十二指肠均无明显作用 , 麻醉狗静脉注射0.1克(生药)/公斤也不影响血压 。水提取物在大鼠后肢灌流试验中有舒张血管作用 。
小鼠腹腔注射煎剂1克(生药)/只 , 24小时内2只全部死亡 , 水提取物则无明显毒性 。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主不肿;小便不利;淋证;痢疾;带下;咯血;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疮痈肿毒;烧烫伤;毒蛇咬伤

①《福建民间草药》:"解热 , 益阴 , 止血 , 疗带 。"
②《南宁市药物志》:"外敷消毒痈 。"
③《广西中草药》:"清热解毒 。治咳血 , 白带 , 慢性痢疾 。"
【性味】
味甘;性寒 , 淡 。归膀胱;肺;大肠经
《福建民间草药》:"甘 , 寒 , 有毒 。"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 , 0.5~1两(鲜者2~3两);或捣汁 。外用:捣敷 。
【宜忌】
《南宁市药物志》:"孕妇忌服 。"
【归经】
归经_膀胱经
【植物形态】
吊竹梅
多年生草本 。茎稍柔弱 , 半肉质 , 分枝 , 披散或悬垂 , 长约1米 , 秃净或被疏毛 。叶无柄;椭圆状卵形至矩圆形 , 长3~7厘米 , 宽1.5~3厘米 , 先端短尖 , 上面紫绿色而杂以银白色 , 中部边缘有紫色条纹 , 下面紫红色 , 鞘的顶部和基部或全部均被疏长毛 。花团聚于一大一小的顶生的苞片状的叶内;萼片3 , 合生成一圆柱状的管 , 长约6毫米;花冠管白色 , 纤弱 , 长约1厘米 , 裂片3 , 玫瑰色 , 长约3毫米;雄蕊6;子房3室 。果为蒴果 。花期不定 。
常栽培园地或盆内;野生于山边、村边和沟边较由湿的草地上 。福建、广东、广西等地有栽培 。
【药用部位】
为鸭跖草科植物吊竹梅的全草 。
【来自何书】
《福建民间草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