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把脉的原理中医为什么要把脉?( 二 )
从治法上看 , 有力的脉 , 中医常用的是攻、泄之法 , 比如麻黄汤证 , 要求的是脉要紧 , 承气汤之类的 , 要求脉要实 , 这个紧啊、实啊 , 说的就是要有力 , 如果脉无力用了这些方剂 , 就会使病人虚脱 , 昏死过去!无力的脉中医通常要用补法 , 比如桂枝汤证的脉缓 , 四逆汤证的脉微弱 , 都是无力的脉 , 不能攻下 , 只能补养 。 至于要用多大的药量 , 攻之中要不要加补的成分、补之中要不要加攻的成分、加多少 , 就要从脉的有力没力的程度上去分析判断 。
三、粗细
只知道脉的力度还不够 , 还有一个小动作 , 用指头从拇指一方向尾指一方、再由尾指一方向拇指一方这样水平来回地小心按摩或推摩几下 , 感知脉管的宽度 , 通俗的说就是看看脉有多粗大或者多细小 。
正气津血足了 , 要流动 , 要往外输送 , 不仅力量会大 , 要求输送管道(血管)的空间也得大 , 否则正气足了但空间不够 , 不能及时地往外送 。 所以仲景说“阳明脉大” , 阳明是多血多气的 , 要输送它 , 脉管就得大 。 以此类推 , “细”当然就是气血不充沛了 。
但这里有些特殊情况 , 临床上常有脉大而无力或脉小而有力的例子 , 为什么呢?这就涉及到气血的偏盛偏衰问题了 。
【中医把脉的原理中医为什么要把脉?】
气血是互为阴阳的两个东西 , 气主要管输送 , 把血灌输到全身 , 所以它属阳 , 主动、主扩张;血属阴主滋养 , 它有个很实在的形体(液体) , 看得见摸得着;脉的力量或粗细是气血共同的功劳 , 但血侧重于脉的力量 , 气侧重于脉管的粗细 。 它们都强 , 脉就粗而有力;都衰 , 就细而无力;气衰血强 , 脉就细而有力;气强血衰 , 脉就粗而无力 。 所以粗细还要有没有力气连着一起看才行!
中医就是根据这个判断该用气分药还是该用血分(阴分)药 。 比如 , 现代人常说阴虚、要养阴 , 吃阿胶、喝首乌汁之类的滋阴养阴药 , 但如果你的脉细 , 吃这个就很可能会长痘痘;有的人喜欢吃补气药 , 人参、黄芪 , 但如果你的脉粗 , 吃了就会上火、失眠、烦躁 。 当然 , 这也只是一般的规律而已 , 中医用药还要考虑很多细节 , 这里不多讲 。
四、快慢
脉跳多快算正常?《素问·平人气象论》里说“人一呼脉再动 , 一吸脉再动 , 呼吸定息 , 脉五动 , 闰以太息” , 就是说一个正常人 , 呼吸节奏是固定的 , 一呼一吸之间 , 脉应该跳四次 。
说得好象挺简单、挺实用 , 但实际上很难把握!人呼吸有快有慢 , 究竟以谁的为标准?西医在这方面的研究给了中医很大帮助 。
据西医的研究结果 , 一个正常的成年人 , 脉的跳动频率是在每分钟75次左右 , 老年人会相对慢些 , 年轻人会相对快些 , 婴儿更快 。 有了这个标准 , 快慢就好定了:没能达到标准次数的 , 就叫慢;超过标准次数的就属于快 。
判断快慢有什么意义呢?《难经》有云:“数则为热 , 迟则为寒” , 就是说:快 , 表示机体的抗病自保系统处在比较积极、主动的状态;慢 , 表示抗病机能已经相当疲惫 , 进入了一种消极、被动甚至是想放弃的状态 。
中医根据脉搏的快慢选择治疗策略 , 快 , 就积极配合袪邪 , 给身体提供足够的粮草和弹药!慢 , 就先考虚扶正 , 不急于攻邪 。 它自己都不想战斗 , 硬把粮草弹药塞给它逼它上前线 , 到时候不是投敌就是做逃兵 , 先做思想工作 , 激起它的战斗情绪 。
推荐阅读
- 呃逆的中医辨证论治
- 医典之祖——吴谦
- 吴谦——乾隆皇帝眼中的“优秀主编”
- 吴谦的学术思想
- 吴谦的故事——清朝名医,编撰医书
- 枸杞保存不会粘连的方法有哪些 枸杞泡水好还是直接吃好
- 中医经络学说的起源与形成
- 女性膀胱炎引起的原因有哪些?常见因素有这几个
- 杨济时的故事——精于针灸,妙手回春
- 杨济时的人物评价及后世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