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希雍的学术内容

缪希雍 , 字仲淳 , 明嘉靖、天启间人 。 17岁患久疟 , 自检方书治愈 , 遂嗜医 。 生平好游 , 寻师访友 , 旨在搜集方药 , 切磋学问 , 探讨医理 。 曾增益群方 , 几经修订 , 撰《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及多部医学典籍 。
【缪希雍的学术内容】 
缪希雍的学术内容
1.变而通之疗伤寒
缪公论治伤寒病 , 综合时代与地点之不同 , 颇“多独开门户” , 化裁仲景成法 , 如对太阳之治 , 弃麻桂而主用羌活汤 。 这是因为江南之域 , “从无刚劲之风 , 多有湿热之患 。 ”而羌活正是祛风散寒除湿之要品 , 故为君药 。 同时 , 病值秋深冬月加紫苏、葱白 。 如病人自觉烦躁 , 喜就清凉 , 不喜就热 , 兼口渴 , 即欲传入阳明 , 羌活汤中宜加石膏、知母、麦冬 , 大剂与之 , 得汗即解 。
 
2.创三要诀治吐血
缪仲淳治疗吐血时 , 认为吐血病机主要为阴虚火旺 , 迫血妄行 , 肝气升发太过 , 肝不藏血 , 气逆火升刑于肺金 , 伤于阳络 。 气逆血亦逆 , 火升血外溢 。 当然 , 由气火亢旺 , 肝不藏血引起其他出血如咯血、衄血亦可施用 , 因此提出论治吐血三要诀,即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 。
 
3.重视脾胃善甘润
东垣《脾胃论》治脾 , 究属偏于升阳刚燥 , 缪氏虽崇其说 , 然又有所发展 , 慎用苦寒克伐之品 , 如黄连、山桅、黄柏、知母之类 , 以免伤脾作泄 。 而温燥劫津之品 , 如白术、陈皮虽曰健胃除湿 , 救标则可 , 多服反能泻脾 , 以其能损津液 。 故亦宜适可而止 , 而不能漫用 。 他指出 , 脾虚有十二证 , 总方有脾阳不振和脾阴不足之别 。 脾阳不振宜温养之 , 脾阴不足则清养之 。 对于久病之体 , 脾阳虽伤 , 脾阴不足 , 治之兼顾脾阴 。 但若惑于脾喜燥恶湿则每流于刚燥 , 故缪氏又告诫:“徒知香燥、温补为治脾之法而不知甘寒滋润益阴 。 ”有鉴于此 , 调理脾胃他常用人参、白扁豆、山药、莲肉、橘红、茯苓、炙甘草、大枣或枣仁、石解、沙参、麦冬、白芍、砂仁、麦芽等 。
 
4.真假内外辨中风
缪仲淳认为 , “中风有真假内外之别 , 差之毫厘 , 谬以千里 。 ”并指出其不同之处 。 真中为感受外来风邪 , 在西北高寒 , 风气刚猛之地 , 真气空虚之人 , 易为所中 , 且可分中脏、中腑、中经络 。 中脏之人多死 , 中腑之人多成废人 , 中经络之人 , 则可调理而瘳 。 真中治则为先解散风邪 , 次则补养气血 , 方用小续命汤 。 药用桂枝、麻黄、生熟附子、羌独活、防风、白芷、南星之属 。 类中则由“多热多痰 , 真阴既亏 , 内热弥甚 , 煎熬津液 , 凝结为痰 , 壅阻气道 , 不得通利 , 热极生风 , 以致猝然僵仆 。 ”患病之人多在“无刚猛之风而多湿热之气”的长江以南 , 如江、浙、福建、四川、湖北、湖南等地 , 表现为或不省人事 , 或口眼歪斜 , 或语言謇涩 , 或半身不遂 。 发病的先期 , 多可表现为内热证候 , 如口干舌苦 , 大便闭结 , 小便短涩 。 “类中”的病机 , 刘河间认为是将息失宜 , 水不制火;朱丹溪认为是湿热相火 , 中痰中气 。 缪氏在吸收他们学说的基础上 , 认为内虚暗风 , 确系阴阳两虚 , 而阴虚者为多 , 与外来风邪迥别 。 法当清热(天门冬、麦冬、甘菊、白芍、白茯苓、天花粉、童便)、顺气(紫苏子、批把叶、橘红、郁金)、开痰(贝母、白芥子、竹沥、荆沥、括萎仁)治其标 , 治本则宜益阴(天门冬、甘菊花、怀生地、当归身、白芍、枸杞子、麦门冬、五味子、牛膝、人乳、白胶、黄柏、白疾黎之属)和补阳(人参、黄茂、鹿茸、大枣) 。 缪氏认为“类中”若误用治“真中风”的药 , 则“轻变为重 , 重则必死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