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一路向南之古茶树

???????古树茶是普洱茶复兴的中流砥柱 。很多书有此类介绍,开启了我对古树茶的探求之路 。再制太和甜茶时常听老辈讲"人茶相通、闻香识茶品茗知人" 。我把茶比人,用人生来解读茶树 。
云南大叶种茶属乔木型茶树,自然状态下树形高大粗壮、主杆突出分枝较少、树势伸展开张、叶大芽肥叶间距长,生命力强,千年之树依旧生机勃勃,为众人之所求 。认识古树茶就得先认识古茶树 。
古茶树并非云南独有,普洱独存,只是社会发展太快,人为的加快了它的消亡速度,人们发现其价值之时已所剩无几 。寻之,云南还有,普洱独优 。且多遗边、少、老的深山古寨;现存的古茶树大多分布于滇西南海拔1800米左右山区 。这里温差虽大,但季节变化不明显,特别是空气湿度及土壤水分相对变化不大,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古茶得以大量存活 。还有地偏路远难行人少之地、古道老渡旁,也有留存,如今之名茶昔归 。
古树犹如而立之人,必有其优 。探之,古茶犹如坚持不懈的有准备之人,其性为:根深能吸,体壮能存,蓄势待发;我将从这诠释古茶树 。
一、根深能吸,探及本质
乔木型树种的一般原理,树有多高根有多深 。根深能及其不及、吸其不及,自养份全面充足,根吸收土壤之中的水份、营养、矿物质及微量元素等 。根植土壤不同,所获不同、所得不同 。着重谈谈土壤与水分 。
1.土壤
植物学一般范畴的土壤简单分表层土壤、深层土壤及土壤母质等 。表层土壤经亿万年的理化作用,非常适合作物生长,不同成因下的表层土壤厚度不一 。深层土壤通常指土壤母质分化形成的,埋于深层、少经理化作用的土壤 。土壤母质是指形成土壤的岩石等各类物质 。
不同的土壤母质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土壤特性不同,生长在不同土壤中的古茶也因此不同 。有性繁殖,高大粗壮的古茶不但吸收表土壤中的各种养份物质,还深入土壤深层吸收丰富的矿物质,有的还穿透深层土壤,直接吸收母质中的各种微量元素 。所以古茶大树吸收自比小茶要丰富得多,所得更多 。种植年代不够的有性繁殖的茶树,树不够高不够大根不够深,自不能很好的吸收矿物质微量元素 。现代茶园高密度无性系繁育种植的台地茶,无主根,穿透能力不强,很难触及深层土壤 。即便是年久之后,部分支撑根能触及,效果也不甚理想 。加之土壤供给相当有限,更是不佳 。
土壤类型复杂,成因繁多,内涵丰富,与茶的关系远比所讲复杂得多,在此不展开 。它好比人的主食,吃的不同长得不同结果不同 。而矿物质、微量元素就好比各种各样的调料,成就了不同的风味特色 。这种由于所处地域不同、根植不同、吸收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物质,所具有代表性的香,俗称为"地域香";古人早注意到这一现象,并指出茶的生者、适者、上者之地 。
2.水分
水是生命之源,生命随水而动 。水分不但参与物质的合成,养分的运输,还参与植物的蒸腾作用;空气中的水份及土壤含水量,保证了茶树存活成长,历经百年而不衰 。古茶树多的滇西南山河交错,垂直气候特征明显,印度洋暖湿气流顺河而入,随山而升,河谷及迎风面水气充足,降雨丰富,而进入云贵高原印度洋气流多以含水少 。
海拔1800米左右的山区,土壤水份及空气湿度相对稳定,年季节变化有规可循,多少代的茶树遗传生长已适应了它的变化,适应了环境,适应了水份变化,形成一套相应的生长规律 。这些年全球气候的变暖、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促使气流更加紊乱,极端气候更加明显 。改变原有的规律,影响到各类作物的生长 。特别是09年开始云南连续几年的干旱,使土壤深层失水严重,又得不到补充,严重影响到古茶树的生长 。一个生物连生命所需之水都不够,连命都保不住又何谈产出何谈品质 。这也是这些年古树茶的品质下降的原因之一 。
二、体壮能存,肚大能容
通过树根吸收、制作、合成的各种营养物质被水运送到茶树各部储存待用,并在储存过程中又融合了茶树体的木质本味,形成了不同的香型,输送到各生长部分,蓄势待发 。
不同的茶种品种,由于遗传不同物质而产生的、与生俱来的香,被称为"品种香" 。茶树由于年龄的成长、树体的壮大、木质化程度的增加、岁月的沉积,所含物质又融入木质本味,形成不同的带有木头味的香,俗称为"老树香"(老枞香) 。樟香、檀香、枯木香等,都属这一类型 。品种香、地域香、老枞香,进一步融合形成古树韵,让人一闻一品就知何为古茶 。
不同茶树品种的木本味自有别 。地域香的形成也与土壤、肥力、水分含量、微生物群落极其相关 。不同母质所形成的土壤所含的营养物质极其不同,形成的地域香有所不同 。树龄不同、木质化不同、树体不同而形成的老枞香也不同 。不同地域不同品种不同年龄的茶树风格不同,长势也不尽相同……这些各种各样的物质,随着成长大量积存 。又在树体内深度融合,随岁月沉淀,而更显风格 。
05年认识广东茶人林老先生,他告诉我砍头断树之古茶不能要 。我百思不得其解,经历之后才明白"体大能容、肚大能容" 。
三、蓄势待发、顺势而为
植物都有自身的生长规律,茶也如此 。它随着一年的四季转换完成了生命的一次繁衍,只是茶为叶用植物,人们刻意去弱化它春华秋实的现象,而寻求它四季枝繁叶茂 。但它不可能逃离自然规律,在长期的生长中被驯化分为:春醒萌发、夏秋持续、冬眠蓄势三个阶段 。
在现代茶园里,人们为追求产量,通过各种手段的积极主动补肥、补水、打药、用激素等使它萌发齐整,持续长久,而休眠减缩 。但这是催出来的、是人为灌输的,并不是土地本身的承载能力,并非茶树的自身制造;茶树已轮为的工具,按人们的意志生长发展,完全背离了生命本质,失去生命的意义 。
低海拔低纬度的茶生长环境好,阳光充足,水分充足微生物繁盛,生长所需的各种物质得到快速的补充,使它生长期特长,休眠期特短,千年之树也枝繁叶茂 。它无需积累太多,自有供给,而且是富足的供给 。加之蛋白质、氨基酸含量丰富,再加充足的光照,让它合成了众多的芳香型物质 。但由于休眠期短,未能充分与茶树木本香融合或融合度不够高,未能产生沉香悠长的古茶,而是形成鲜爽为主的香,如兰香、梅香、百花香、苹果香等等 。
高海拔高寒山区的茶树,由于自然条件限制,春醒晚、夏秋短、冬来早,休眠长、春发齐、秋收快,使体内物质积存丰富,融合度增加,随着春天气温的上升,茶树的苏醒,蒸腾作用的旺盛,而随春芽一起萌发,使得含有高蛋白多种氨基酸的新芽,融合地域香、老枞香、茶本香,而形成各具风格、更加悠长持久、提神醒脑、沁人心脾的古茶韵 。海拔过高、环境过于恶劣,茶树所有的一切都用于生长,用于繁殖,用于保命,不会有好的产生,也不会有产量,所以高山云雾出好茶也并非是越高越好,而是一个相对范围 。太高、适得其反 。
百年之古茶历经风雨伤痕满身,少了青涩多了厚重,少了冲动多了醇和,没了张狂多了忍耐,兼蓄并举内敛持久,等待时机顺势而为 。追求表现,不探本质,错判时局,误跟形势毁其一生;高山之茶最怕"倒春寒",即将萌发突遇寒流,自芽而下周身被蔫,变色干枯伤及树本…… 。小树、自难抵御 。古茶、修枝弃叶,可待来春 。
[作者简介]
作者:李琨
【普洱茶一路向南之古茶树】笔名"品茗鉴山"、普洱镇沅人 。94年参加县村建工作队时,注意到苦聪人有"冷水泡茶"的习惯,由此引发关注 。98年与女友发掘"太和甜茶" 。为制太和寻遍众山 。03年系统掌握太和工艺,研制出专用的冷水泡茶 。06年总结出太和茶的传统采养方法,关注古茶树保护,台地茶升级改造,近期发表,被业界提升为"藤条茶采养法" 。研究普洱茶储存;2010年实现太和甜茶规模化生产,成立"鹿鼎茶业",担起太和甜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使命,培养云茶晒红产业 。2014年被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促进会聘为"云南传统红茶顾问" 。2015年被聘为普洱市天下普洱茶国有限公司"晒红顾问" 。以太和甜茶为范本,传授晒红技艺,组建"普洱晒红兵团" 。个人微信;15925289659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