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茶的时代之涩


茉莉花茶的时代之涩

文章插图
汤色深黄,滋味苦涩浓强,浓郁且分不清是茉莉还是玉兰的花香袭人口鼻,大概是人们对“老北京”最深刻的印象 。经过二三个世纪的发展,茉莉花茶已经写入北京的味觉记忆,成为不少老北京生命历程中不可抹去的一部分 。
然而,如此“带劲”的茉莉花茶,似乎是许多新一代北京人一时间难以承受的 。我的朋友当中,就有位立誓不碰茉莉花茶的北京姑娘,每当空气中飘来茉莉花茶的香气,她就浑身难受、几欲逃离 。原来她有个偏好浓茶的姥爷,每次冲泡花茶,总要等茶叶浸泡到花香浓郁、滋味苦涩时才愿意喝,而且喝得津津有味 。看着姥爷满足的样子,幼小的她禁不起诱惑尝了一口,伤了 。自此落下二十年对茉莉花茶的心理阴影 。
常有人说不苦不涩不是茶,苦涩感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本味,也是茶叶与生俱来的滋味 。没错,茶叶苦涩难以避免,但这种苦涩确不是让寻常喝茶人心生欢喜的感受,而去除茶叶的苦涩,无论古今依旧是制茶师们所共同努力的目标 。
说起去除茶之苦涩,绿茶选用刚刚越冬的头春芽尖,原料自带的苦涩味就少;乌龙茶借着一次次摇青、红茶透过高度发酵,都是让茶多酚充分氧化,降低苦涩提升鲜甜的方法;那怕是台地料做成的生普要存放十年、十五年才能喝,也是为了透过时间消灭其浓强的苦涩感,让茶汤跨越“能喝”的门槛 。茉莉花茶也是一样的,茶坯吸收花香的同时,也接收来自茉莉花的水汽和热气,茶坯的苦涩成份在湿热作用的影响下开始水解、氧化,汤感也越见柔和 。
茉莉花茶似乎长年处在鄙视链底端,久而久之已让人产生一种茶太次、只得用茉莉花香遮丑的印象,偏偏这种“偏见”又经常在一杯杯苦涩浓强的令人不爽的茶汤中得到验证,还鲜有例外 。确实,早些年供销体系所采用的茉莉花茶,多以过季的粗老绿茶为茶坯,产量大窨次低,造价便宜,经常作为最具普及效益的单位福利茶使用 。此等茶坯来源甚广,滋味、相貌皆良莠不齐,往往需要经过精制、拼配,做成至少视觉上相对匀整的产品茶 。现在茉莉花茶国标中的“特级”茶,茶坯的条索细碎,让人有种茶叶末的即视感,正是精制工艺所造成的 。
此等追求产量,选料近乎“饥不择食”的生产状态下,已经决定了做成的花茶大概率茶汤粗糙苦涩 。当时的时代背景所追求的目标与现代不同,无可厚非,唯本来也有本事位列精品的茉莉花茶,就在时代的洪流下被定性了 。而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已非昔比,品位审美方面也提升许多,上个世纪对“特级”的定义已不敷使用,故2017年出台的新国标在特级之上,又叠加香毫、春毫、银毫、毛峰、毛尖、大白毫、造型茶等七个新的等级 。当然,级别只是个笼统的规范,与茶的实际品质未必正相关 。
因产品故,我再一次前往中国最大的茉莉花茶产地广西横县,与茶厂沟通今年茉莉花茶产品的细节 。三联平台上的用户相当专业,不透兰、不透素自然是一款花茶品质的基本要求,接下来就是解决茶坯苦涩及滋味协调度的问题 。
【茉莉花茶的时代之涩】就实际的生产情况而言,茉莉花茶的头窨至关重要 。头窨的功用主要在于洗练茶坯,用大量的茉莉花将茶坯里原有与茉莉花茶为绝不兼容的“杂质”洗掉,为后续窨次奠定基础 。很多茉莉花茶有透素的问题,大多是头窨没有窨透所致,以致绿茶的个性依旧彰显,自带的苦涩感毫不客气地遗留下来,也影响到茶坯吸香的效率 。头窨出现工艺缺陷,就像盖楼打地基时偷工减料,就算楼房顺利盖起,也落下无可补救的毛病 。
其次,窨次与茶坯品质之间也有关系 。茶坯品质相当于一款花茶的体质,体质健壮者本身的内含物质就丰富,往往能承担更多的窨次 。每一窨对茶坯的内质来说都是消耗,如果茶坯的原始生命值太低,很可能做二、三次窨花后便空空如也,喝着只有花香,却没有茶本该具有的韵味,与花水无异 。所以,按照正常——随着湿热反应等作用降低茶叶苦涩物质——的窨花工艺,能够做到六窨、七窨以上且充分脱除苦涩感的茶坯,就需要以相对严格的标准挑选,一般选用头春或接近头春、且内质丰富的烘青绿茶 。
一泡正常的好茶是不涩的,纵有苦涩,也能快速化开、转成甘甜,令人回味无穷 。浓强苦涩的茉莉花茶,或许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当时的茶只是作为民生必需品存在,与审美品位的关系不大 。时至今日,“茶”的文化地位高涨,早就超出单纯的民生范畴,挤身精品行列 。虽然现在的茉莉花茶也有浓强苦涩者,却也不乏贴近极致的好作品 。
茉莉花茶并非又苦又涩,她的苦涩或许与茶坯及窨花的取舍有关,而人们对她苦涩难耐的印象,大概可以理解成是她深刻地走过那个时代的印记吧 。
醒茶之音
醒茶是泡茶的第一个步骤 。用沸水浇淋泡茶器,使之温热,再将干茶投置其中,让茶叶在蒸汽的作用下慢慢苏醒 。醒茶时,温热的茶器、清脆的茶音、初展的茶香交相呼应,未尝先得触觉、听觉、嗅觉的多重感官体验,品茶的乐趣始于此 。《醒茶之音》便得名于这美妙的瞬间 。醒茶过后的茶汤滋味表现会更加醇厚、饱满 。经验丰富的喝茶人,往往在醒茶的片刻便能有所初判,茶质良劣显露无遗 。《醒茶之音》期望通过相对理性的实证性论述,如醒茶一般,唤醒美好,喝明白茶 。
作者简介
陈重穆,北京大学博士,三联生活爱茶产品经理 。深入茶山访茶、制茶12年,从事茶学教学4年,对时下流行的茶艺、评茶系统有所反思 。冀望以茶为本,将“茶”更接近本真的面貌介绍给读者们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