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高适,《塞下曲》全诗和诗意是什么?

《塞下曲》全诗和诗意: 其一: 鹫翎金仆姑 , 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 , 千营共一呼 。译文:将军配戴着用鹫鸟的羽毛做成的箭 , 燕尾形刺绣的旌旗飘带迎风飘动 。屹立着宣布新的命令 , 千营的将士一齐回应 。其二: 林暗草惊风 ,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 没在石棱中 。译文:边疆的森林里 , 夜间光线很暗 , 突然一阵风吹来 , 吹得前面杂草丛哗哗地响 , 巡逻的李广将军以为是老虎来了 , 立即拉弓 , 向响声处一箭射去 。天亮时去找射出的箭 , 发现它已深深地嵌在石头里 。其三: 月黑雁飞高 , 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 , 大雪满弓刀 。译文: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 , 敌军偷偷地逃跑了 。将军发现敌军潜逃 , 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 正准备出发之际 , 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 , 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塞下曲》全诗赏析: 其一赏析:本诗描写了勇猛的将军传达新命令时的誓师场面 , 千营军士的一同回应 , 正表现出威武的军容 , 严明的军纪及大家必胜的信心 , 读起来不免被这种雄壮的气势所征服 。其二赏析:诗的前两句写事件的发生 , 后两句写事件的结果 。第二天清晨 , 将军记起昨晚林间的事 , 顺原路来到现场 , 他不禁大吃一惊:明亮的晨光中 , 分明看见被他射中的原来不是老虎 , 而是一座巨石 。那枝白羽箭竟深深钻进石棱里去了塞下曲高适!表明作者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 。其三赏析: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 ,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 。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 , 敌军偷偷地逃跑了 。“单于”借指当时经常南侵的契丹等族的入侵者 。将军发现敌军潜逃 , 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 , 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 , 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 。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 , 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奋勇的精神 。

塞下曲高适,《塞下曲》全诗和诗意是什么?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塞下曲表达了诗人什么的感情【塞下曲高适,《塞下曲》全诗和诗意是什么?】塞下曲有好几首 , 不知道你说的是哪位诗人的哪首
五月天山雪 , 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 , 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 , 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 , 直为折楼兰 。《塞下曲》属唐代乐府新题 , 内容多写边塞军旅生活的艰苦和戍边将士思乡的哀怨 , 写法上与律诗的严格讲究平仄、对仗、转合等也有所不同 。李白共作有六首《塞下曲》 , 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
凄凉独特的景致、凄婉寒苦的情怀、雄壮豪迈的意气 , 含蕴其中 , 有感人肺腑、豪情顿生的艺术感染力 。诗人用豪纵不拘的笔触、苍凉雄浑的意境 , 为我们展现出了一派“凄而不悲、苦而不怨”的盛唐气象– “五月仲夏 , 天山依然积雪皑皑 , 冷风嗖嗖;没有关内那般似锦的繁花 , 也没有飘逸动人的雪花 , 只有凛冽的寒气侵人骨髓 。
美好的春色在这里是看不到的 , 只有从悠扬的笛声中 , 才能领受、回味故乡杨柳堆烟的美景了 。白天 , 在军鼓声中冲锋陷阵、进退奔袭;晚上 , 抱着马鞍打盹休憩、警觉待旦 。甘愿身赴绝域仗剑趋驰 , 只为杀敌报国 , 立下开疆扩土的不朽功勋……” 诗人首联扣题写景:“无花” , 一语双关 , 既指没有鲜花 , 又指没有雪花;“寒” , 既写天气寒冷 , 又写内心感受 。
五月 , 关内正值盛夏 , 而塞外天山却常年被积雪覆盖 , 寒气逼人 。两相对比 , 突出了边塞气候与关内的巨大差异 , 盛夏犹雪 , 其他三季的寒冷萧索就不言自明了 。没有绿树繁花也就罢了 , 竟连略带飘逸之美的雪花也没有!边塞将士所处的遍地坚冰、苦寒荒寂的恶劣环境 , 由诗人平淡之语道出 , 更觉苍凉凄苦 。
颔联承上烘托氛围:“折柳” , 乐府横吹曲《折杨柳》 , 多含离人羁客的凄伤愁苦 。在“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边塞 , 寒风凛凛 , 传来凄凉的《折杨柳》曲调声声 , “何人不起故园情”呢?春天美好的景色、故乡亲切的风物 , 只能从笛曲之中去领受 , 去回味了 。诗人就首联顺势而下 , 用笛声烘托边塞将士背井离乡、身处绝域的艰苦以及思乡念亲之情 , 意境深婉 。
颈联继续描写边塞生活场景:“金鼓” , 古代军中指挥士卒进退的锣鼓 , 击鼓进军 , 鸣锣收兵;“玉鞍” , 马鞍 , 用“玉”来修饰 , 体现朝廷天军的高贵与威严;“晓战”与“宵眠” , 互文见义 , 概括军中典型的一日生活:除了作战 , 就是休息;“随”字 , 写出了战士们白天纪律严明、奋勇征战的情状;“抱”字 , 描绘出战士们夜间高度警觉、随时准备跨马应急的情形 。
军旅生活的紧张劳顿、边塞将士的英勇机警 , 跃然纸上;杀敌立功的迫切心态、开边报国的豪情壮志 , 自然流露 。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想:首联中那么艰苦的环境 , 颔联里那种凄苦的情怀 , 颈联中如此紧张的气氛 , 边塞将士会怨恨战争给自己带来的痛苦吗?会因乡思难抑而消沉悲观吗?(即便果真如此 , 也是可以理解的人之常情啊!)他们这样舍生忘死究竟是为什么呢? 尾联抒情 , 揭示原因:“愿” , 心甘情愿;“腰下剑” , 腰上的佩剑 , 喻指全身的本事;“直为” , 只为了;“斩楼兰” , 是用典 , 西汉时期 , 楼兰(古国名 , 在今新疆鄯善县东南)王贪财 , 屡次劫杀前往西域的汉使 , 傅子介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 , 用计斩杀了楼兰王 , 建立了奇功;结句语气慷慨 , 掷地有声 , 既是边塞将士杀敌报国、立功建勋的豪迈誓言 , 也是盛唐子民(包括诗人本人)以身许国、全力报效的爱国宣言 。
“黄沙百战穿金甲 , 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誓死、执着 ,  “天下兴亡 , 匹夫有责”的使命、豪情 , 喷薄而出 , 令人热血沸腾、壮怀激烈 。全诗突破律诗通常以联为单位作起承转合的约束:前四句“起” , 写边塞苦境 , 五六句“承” , 括边塞生活;最后二句“转合” , 抒豪迈之志;气脉直贯 , 别开生面 。
烘托精妙 , 用前六句极写的艰苦环境反衬出后两句豪壮卓绝的精神 , 景凄而情壮 , 事苦而意豪 。笔力雄健 , 格调旷远 , 意境苍凉而宏壮 , 非天才而难措其辞也! 余试以诗解之曰: 自古塞下多悲声 ,  太白横笛奏豪情 。随鼓抱鞍等闲视 ,  剑破楼兰四海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