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古代陶瓷壶的造型分类

古代陶瓷壶的造型分类(上)扁壶又名土甲,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制容器 。瓷器制品最先流行于西晋 。造型为直口,溜肩,扁圆腹,外撇高圈足,器腹两侧有对称双系,便于系绳背挂 。江苏金坛白塔乡惠群村出土的一件,腹下部“紫是会稽上虞范休可作土甲者也”;浙江上虞百官镇外严西晋墓出土的一件,足底划“先姑土甲一枚”,可知此器在当时的名称 。上述两件均为青瓷器 。江西九江出土的铜质器及湖北江陵纪南城出土的漆器,均有自铭“土甲”、“钾”或“柙”,只是根据质地的不同,偏旁从“土”、从“金”或从“木” 。宋以后,依其形而名之,改称扁壶 。
1984年出土于安徽合肥西郊的隋淮南窑青釉刻花盘口式四系壶 。唐、宋时期较为流行,壶式有扁圆等多种式样,有黄釉、黑釉、白釉、青釉、白釉绿彩等 。
早期青瓷扁壶
匏壶流行于战国至汉代的一种壶式 。器形似匏瓜状,是盛酒或水的容器 。匏壶的质地有泥质陶、印纹硬陶、釉陶和原始青瓷 。有的匏壶由上小下大的两个球体联接而成,有的颈部较长,或直或弯曲,腹部作椭圆形 。壶盖造型考究,多做凤首形状,1973年山西闻喜邱家庄战国墓中出土一件陶匏壶,通高30、口径4厘米,凤鸟形盖高9厘米 。
茧形壶亦称鸭蛋壶,一种古代壶形 。唇口,短颈,圈足;腹呈横向长椭圆状,既似蚕茧,又若鸭蛋,故名 。初为战国时期秦国所产,后盛行于西汉 。壶腹多彩绘流云、几何图案,也有光素者,仅以暗刻弦纹装饰 。茧形壶在当时既为容器,又可在战争中埋入地下,用以倾听远方敌军骑兵马蹄声 。茧形壶后世传入朝鲜,李朝青白釉瓷中有这种器形 。
蒜头壶始见于秦汉时期的一种壶式,有陶质和原始青瓷两种 。特征为蒜头形小口长颈,圆腹 。东汉时期蒜头壶腹部比西汉时期丰满,蒜头呈扁圆形 。有的蒜头壶颈、肩部堆塑有人物、龙、虎等纹饰 。
唾壶又称“唾盂”,为古代贵族宴饮唾鱼骨或兽骨的承器,故又“渣斗”之称 。瓷质唾壶始自东汉,三国、两晋颇为流行 。三国至西晋为撇口扁腹,高圈足 。东晋时渐成盘口垂肩,圆腹,平底或假圈足 。南朝时增加盖与托盘 。隋、唐除青瓷外新添白釉器,造型基本沿袭南朝旧制 。五代及宋、辽,恢复为盘口,扁腹,圈足,不过一般口径大于器腹,早期圈足外撇,腹饰莲瓣装饰 。入明以后继续沿用,各朝略有变化,一直持续到晚清,俟后被灰槽所代替 。
带系扁壶壶式之一,特征是壶身扁平,肩腹部有系,便于穿绳提携 。瓷岳带系扁壶出现于东汉时期,是仿铜器形状制作的 。1986年浙江余杭反山出土的东汉青釉扁壶,为圆唇口,直颈,扁腹,长方形足外撇,上腹两侧有对称的衔环耳 。西晋时壶体呈丰唇,直口,短颈,圆肩,肩部两侧各帖塑带翼鼠为系,壶腹扁圆,圈足为椭圆状 。南北朝、唐、五代时期出现了一种带西域风格的扁壶 。如1971年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575年)范粹墓出土黄釉瓷扁壶,敞口,短颈,肩两侧各有一带孔凸起为系 。壶体扁圆,上窄下宽似核桃状,底部假圈足,扁腹两面印有胡人舞蹈图案 。与此相似的扁壶还有唐三彩制品,所不同的仅是纹饰上的变化 。辽宁省博物馆收藏辽暗黄釉印花穿带扁壶则带有北方游牧民族的特征,长方形口,短颈,扁圆形壶体,椭圆形圈足,周边有凹沟,共有6个系 。与之相似的扁壶,在内蒙古和林格尔晚唐墓中也有发现 。收藏于宁夏海原县文化馆的褐釉扁壶,蘑菇形口,短粗颈,壶体扁圆,周围有四系 。元代四系扁壶,唇口外卷,短颈,溜肩,装有四系,腹侧垂直,腹面平,长条状平底,造型风格与前朝完全不同,烧造地点有景德镇窑、龙泉窑、磁州窑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带系扁壶名称相同,然而由于历史时代不同,形状各有差异,各个时期都反映了浓厚的时代特征 。
盘口壶壶式之一 。口沿上折,口形似盘,长颈,球腹,平底 。造型源于西汉的喇叭壶,其时部分器物口颈转折外已呈现棱线,至东汉初棱线凸起,初具盘口,中期后定型 。此器自东汉流行至初唐,器身由矮小向高大演变 。肩部通常饰双系或四系,东汉为环形,三国、两晋呈桥形,隋以后渐成条状 。
虎子又称“木威”,形若伏虎的一种器物,用途有水器与溺器两说 。迄今发现最早的虎子为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的黑皮灰陶器 。呈茧式扁圆腹,绳梁,虎状圆臀有尾 。此后的先秦墓中曾出土过漆、铜、陶质的虎子 。瓷质虎子流行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早期造型呈卧虎状,昂首,张口,鼓目,四足屈蹲,背部提梁或若绳索式,或塑成一小型奔虎状,腹侧刻双翼 。中期以后,造型渐趋简单,器身与扁罐相类,肩部有向上倾斜的直筒口,素身,极少装饰,至晚期虎首和四足逐渐消失 。
鸡首壶出现于三国末年,流行于两晋至隋的一种壶式,因壶肩部塑鸡首形而得名,亦称鸡头壶、天鸡壶、罂 。烧制鸡首壶的主要有越窑、瓯窑,壶的造型与盘口壶相似,不同的是肩部一侧安鸡首,另一侧是鸡尾,前后对称 。鸡首有空心、实心之分,前者实用,后者是冥器 。三国末年的器皿较为少见 。西晋时期的鸡首壶特点是壶身、壶颈比较矮,鸡首多无颈,鸡尾甚小 。东晋壶体略高,鸡首有了颈部,鸡尾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略高于壶口的圆股形曲柄 。东晋中、晚期在把手的上端饰龙首和熊纹,器形优美 。1972年江苏南京化纤厂东晋墓出土青瓷鸡首壶,底部刻“罂主姓黄名齐之”,可知晋时称此类器形为罂 。南北朝时期,壶体修长,鸡首的冠部较大,颈部细长,盘口增高 。浙江绍兴南池乡尹相公山南朝墓出土一件鸡首壶,碗形口,下接细长的弦纹颈,肩部前有圆嘴的鸡首,后贴上翘的鸡尾,壶下有承盘 。湖南曾出土龙柄三足壶,装饰与上述南朝墓鸡首壶相似 。隋代的壶鸡首趋于写实,作昂首曲颈打鸣状,壶柄贴塑龙形饰 。此外,还派生出羊首、鹰首或虎首壶 。隋代以后,鸡首壶几乎匿迹 。清代康熙时期,宜兴陶艺大师陈鸣远制有紫砂壶天鸡壶,直口,长颈,丰肩,肩一侧设鸡首形流,其风格与上述鸡首壶相似,是仿古作品 。
鹰形壶又称鹰首壶,属盘口式壶中的一种 。江苏宜兴周墓墩西晋墓出土的一件,高17.5、口径10.5、底径11厘米,盘口,短粗颈,圆腹,平底 。壶的肩部贴塑双目圆睁、尖喙下勾的鹰首 。两侧有对称竖式双系 。腹部两侧用简单的刻划纹表示鹰的飞翼,腹下部塑有鹰爪,另侧对称位置贴附鹰尾,着重刻画了鹰首部位和硕大的双翅 。
羊首壶壶式之一 。流行于东晋时期 。器形为盘口,长颈,溜肩,椭圆形腹,口与肩部有一曲柄 。羊首装饰在壶的肩部与柄相对处 。羊鼓睛凸目,双角卷曲,雕塑细腻 。羊首壶曾出土于南京和平门外米家山东晋墓以及江苏丹徒、绍兴等地区 。
象首盘口壶壶式之一,195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隋开皇十五年(595年)张盛墓 。盘口高而微撇,束颈,丰肩,椭圆形腹,腹部下收,足外撇,肩部有对称的四组条状系 。壶流根部塑一象首,象耳向两侧展开附在壶体上,高昂的象鼻为壶流,对称的一侧是隋代流行的龙首形柄,造型独特 。其白釉略带青瓷特征,属白釉滥觞期的作品,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珍贵的标本 。
本文待续 。
【上 古代陶瓷壶的造型分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