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医话—张镜人

张镜人 , 是沪上名中医张骧云侄孙 , 早年随父张益君习医 。 曾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 , 上海市中医学会副理事长 。 1978年起任我院中医科主任 , 为七十年代以来我院中医科学术带头人 , 擅治内科热病 。 多年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保健工作 。 1994年获得上海市首批医学荣誉奖 。
【名医医话—张镜人】 
· 肾病综合征
肾病综合征 , 乃现代医学病名 。 对患者进行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蛋白尿、血清蛋白总量降低、血胆固醇增高 , 临床辨证仅见浮肿、乏力 , 脉常濡细 , 苔多薄腻、舌质淡微胖 。 脉证相参 , 分析其病机 , 当属脾肾气虚、湿浊潴留所致 。 盖脾主运化 , 作用于精微的摄取与水液的输布;肾司开阖 , 作用于精气的藏蓄与湿浊的排泄 。 太阴虚则运化无权 , 难以摄取精微 , 又难以输布水液;少阴虚则开阖失常 , 未能固摄精气 , 又未能排泄湿浊 。 清不升而浊不降 , 渐致血清白蛋白偏低、胆固醇反高 , 尿蛋白大量丧失 。 此虽结合中医学说推论 , 然《素问·至真要大论》曾谓:“诸湿肿满 , 皆属于脾” , 《水热穴论》亦云:“肾者 , 胃之关也 , 关门不利 , 故聚也而从其类也 , ”《太阴阳明论》更明确指出:“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 , 四肢不得禀水谷气 , 气日以衰 , 脉道不利 , 筋骨肌肉 , 皆无气以生 , 故不用焉” 。 因知浮肿乏力等症 , 确与脾肾同病 , 湿浊中困有关 。 然“无阴则阳无以化 , 无阳则阴无以生” , 且湿浊易从热化 , 故治法宜气阴兼顾 , 湿热两清 。 余常用保真汤加减 , 取得良好疗效 。 本方出自《证治准绳》 , 由人参、黄芪、白术、甘草、茯苓、五味子、当归、生地、熟地、天冬、麦冬、白芍、柴胡、黄柏、知母、地骨皮、莲心、陈皮、姜、枣等药组成 。 唯五味子嫌涩敛;熟地嫌滋腻;天冬麦冬嫌润;知母、黄柏与地骨皮嫌凉 , 恐壅滞水湿浊邪 , 均宜去之 。 人参易孩儿参 , 莲子易莲须 , 再增芡实 , 山药平补脾肾 , 米仁根、石苇、大蓟根、泽泻清化湿热 , 每获桴应 。 从实践中体会 , 中医升清降浊之理 , 含义良深 , 值得重视探讨 。
 
· 谈治胃脘痛的体会
对胃脘痛一证 , 当明辨寒热虚实 。 新病或暂病 , 多属寒 , 属实.寒者热之;实者 , 饮食所伤消导之 , 肝气相乘和调之 , 疗效较好 。 若久痛不已 , 寒渐化热 , 实亦转虚 , 寒热达错 , 虚实夹杂 , 选方遣药 , 殊费斟酌 。 盖脾之与胃 , 以膜相连 , 脾性喜燥 , 宜升则健 , 胃性喜润 , 宜降则和 。 相反而又相成 , 其升降之枢机 , 全赖肝家之疏泄 , 故脘痛虽责之胃 , 病机却不能不涉及肝脾 , 论治自需从肝、脾、胃着眼 。 临床体会 , 胃脘痛迁延经年 , 每有蕴热 , 辛燥之品万难合撤 。 然痛必气滞 , 肆意寒凉 , 气机更碍 , 欲除疼痛 , 不犹缘木求鱼 , 且肝失疏泄 , 脾胃升降乖常 , 清无所归 , 浊无所降 , 是以脘腹胀满与噫嗳酸苦等症并见 。 太仓热扰 , 甚至耗阴损络 , 或嘈杂、或燔灼、或便血、虚中夹实 , 病变蜂起 。 余于斯证 , 独宗鞠通“中焦如衡 , 非平不安”之说 , 主张寒温相适 , 升降并调 , 营阴兼顾 , 虚实同理 。 适寒温 , 恒取苏梗之辛香微温 , “敛木气横逆 , 散肝经郁滞 , ”配黄芩、连翘之苦寒清热 , “入胃以和胃阳而与脾阴表里”;调升降 , 恒取柴胡之轻举畅达 , “引脾胃清气行于肠道” , 配旋覆花、代赭之和胃降逆 , “镇其阴气 , 宣发胃阳”;顾营阴 , 恒取丹参之和营活血 , 配芍药、甘草之酸甘化阴 , 缓急止痛 , “行营气而泻肝木……和逆气而补脾土”;理虚实 , 恒取孩儿参之健脾安中 , 配香附、枳壳之理气除满 , “气顺则胸膈利” 。 上列药物 , 分之似嫌支离无序 , 合成汤剂 , 实为芍药甘草汤、旋覆代赭汤、香苏散、柴胡疏肝散诸方之复合 , 温凉通补 , 堪符衡平之旨 , 庶几缓缓图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