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周仲瑛—大医精诚,为人民服务
周仲瑛,男,汉族,1928年6月出生,南京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48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名中医 。
· 成 长
中医世家 循循善诱
幼承庭训 耳濡目染
1928年,周仲瑛出生在一个美丽的江南小镇——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马塘镇,祖辈几代以医为业,济世活人 。
周仲瑛刚出生时,其父周筱斋虽年仅29岁,却已是闻名乡里的中医大夫 。 周仲瑛从小看到许多患者经父亲治疗摆脱病痛,被神奇的中医药所深深地吸引 。 “过去的医疗条件较差,在一般群众中,有了急性病才去找医生 。 这类病见效快,自己无形之中就受到了熏陶 。 ”周仲瑛说 。
13岁时,周仲瑛小学毕业便正式随父亲研习中医 。 童年时代的耳濡目染,使他对中医已经有了感性认识,也能认识一些中药 。 但严格的父亲并没有让他立即开始研读医书,而是要求他“业医必先精文”,先选背古文,然后再系统学习《内经》、《伤寒》等医学典籍 。
“虽然那个时候也觉得枯燥,但现在回想起来却受益匪浅 。 ”周仲瑛说,“中医本身就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科技、艺术范畴,如果没有传统文化基础,就不易搞懂中医理论的内在含义 。 ”
1945年,17岁的周仲瑛开始跟随父亲出诊 。 他白天随父亲诊脉看病,晚上听父亲传授医道 。 1947年,已经有一定临床实践经验的周仲瑛考入上海新中国医学院中医师进修班学习 。 当时上海的著名老中医章次公、朱鹤皋、 蒋文芳、盛心如等,都亲自授课并临床带教 。 周仲瑛在这里进一步夯实了中医经典和临床功底,也熟悉了不同医派的特长,思路更加开阔 。
1949年,周仲瑛回到家乡马塘开始独立行诊 。 有一次,他遇到一位农村病人,高烧不退,神志昏迷,不停抽搐 。 许多经验丰富的医生都不敢下手治疗,病人家里也做好了后事的准备 。 周仲瑛仔细诊查后,急用“紫雪丹”清热开窍,熄风止痉 。 按照他所开的处方,病人服后果然热退神清,转危为安 。 一时间,此事在当地医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周仲瑛也名声大振 。
1955年,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招募学员 。 尽管在当地继续行医能够名利双收,但周仲瑛却毫不迟疑地参加了选拔考试,并顺利入选 。
入学后,周仲瑛惊喜地发现,这里的任课教师邹云翔、曹鸣皋、时逸人、王慎轩、樊天徒等都是很有名望的老中医 。 在进修学校学习期间,他不仅重新温读了许多中医专著,同时还接受了西医学知识,开拓了思路,增长了见识,为后来的科学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
1956年开始,周仲瑛留在江苏省中医院担任住院医师 。
· 医 术
传统绝学 实效为凭
复法组方 显示奇功
30岁的奚先生半年多来感觉浑身乏力、食欲不振,而且有尿黄的症状 。 经检查,他的肝功明显异常,全身皮肤高度黄染 。 一家大医院诊断为“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经过1个多月的治疗,仍没有改善 。
周仲瑛诊察后,认为其“慢肝久病,肝脾两伤,湿遏热郁,久病络瘀,湿甚于热”,并为其开了理气化湿、清热解毒、祛瘀退黄的药 。 奚先生服药1周后病情有所改善,复查肝功能、黄疸指数均有下降 。 调理两周,黄疸稳步下降,肝功继续改善,症状明显减轻 。
周仲瑛主张,在处理这些证候兼夹、病机错杂的疑难病证时,需要将两种以上的治法联合起来应用,以取得更好效果、这种联合组方的方法就是复法 。 复法主次兼顾,各个击破,是治疗疑难病证的重要方法 。 复法组方治疗疑难病是周仲瑛最具特色的学术经验之一 。
推荐阅读
- 国医大师周仲瑛论读书
- 周仲瑛的学术思想
- 周仲瑛的人物评价
- 国医大师张镜人的伤寒热病大法
- 国医大师李今庸,从医80余年,治学半个世纪,人称“内经学泰斗”
- 国医大师徐景藩论治胃心同病
- 强巴赤列的故事—国医大师,创造医学奇迹
- 杨甲三的传奇人生—针灸大师,悬壶济世
- 苏荣扎布的人物评价
- 首届国医大师——苏荣扎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