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徐景藩论治胃心同病
徐景藩,首届国医大师,曾任江苏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 。 中老年胃、十二指肠慢性炎症、溃疡病患者,不少兼有胸闷、心悸,甚至心痛彻背等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的病症,并且往往因为一病的加重诱发或加重另一病,谓胃心同病也 。 《灵枢·厥病》谓:“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 。 ”这是古人对胃心同病的早期认识及典型症状描述 。 徐景藩通过临床实践,在脾胃病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将其诊治胃心同病临证经验归纳如下,以飨同仁 。
· 胃居心下 脏腑相关
胃与心相邻,胃居心下,经脉络属,关系密切 。 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 。 ”《灵枢·邪客》曰:“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 ”宗气乃由自然界吸入之清气和经由脾胃消化吸收来的水谷之精气结合而成,积于胸中,助心以行血,故胃与心生理上息息相关,胃气旺盛,气血充足,则心脉流畅 。 胃居中焦,脾升胃降,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
若脾胃虚弱,精微亏乏,气血不足,宗气乏源无以贯注心脉,心脉痹阻则可致心痛 。 或因脾胃升降失常,气机阻滞,痰瘀内停,心络闭阻,发为心痛 。 心主血脉,有助胃的受纳、腐熟 。 若胃阳虚微,阴寒内盛,可上逆心胸 。 而心气不足、心血瘀阻的患者,气血运行不畅,食少不易消运,有时在心悸、怔忡、真心痛等发作前,常出现胃部的症状,不少上腹部不适就诊于消化科的患者往往是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危重症 。 因此,胃与心的生理、病理相互影响,病症可以相兼,应认真诊察,慎为辨治 。
· 审因辨证 重视舌脉
胃心同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胃脘疼痛,痞满不适,呃逆嘈杂,恶心呕吐,同时兼有胸闷心悸,甚则心痛彻背,面白汗出,头昏乏力 。 舌为心之苗,舌为胃之镜,心主血脉,胃气贯脉,故在四诊时应细心注意舌象和脉象 。
胃心气阳虚者舌多淡胖,边有齿印,或兼有紫气;阴虚者舌多瘦小,舌质偏红,或红绛少津;血虚者更见舌淡无华;气滞者苔薄白;寒饮湿阻者苔多白腻滑;痰热瘀阻,阴液亏虚则舌苔黄焦干 。 脉率的徐疾,节律的不整,强弱的不均,都是常见的病理脉象 。 阳虚寒凝脉多缓或沉迟;阴虚内热,脉多细数;气滞者多弦脉;有痰浊则多见滑脉、濡脉;血瘀多涩脉;气血衰弱,心脉不畅,则脉结代,三五不调 。 重视舌脉的同时,更应参合四诊,应根据心或胃病的主次、轻重、缓急,辨证治之 。
· 证分四型 胃心同治
胃心气痛 理气宽胸
常因情志不遂诱发或加重,症见胸膈满闷,脘痞胃痛,嗳气频作,心悸不舒,苔薄白,脉弦或细弦 。 此乃肝郁犯胃,胃失和降,心脉失宁 。 治以和胃理气,宽胸宁心 。 药用苏梗、枳壳、炒白芍、制香附、炙鸡内金、炙甘草、陈皮、佛手、娑罗子、郁金、绿梅花、合欢花等 。 若猝发心悸阵作,脉来歇止甚则三五不调,状如“心风”,酌加白附子、楮实子祛风宁心;若寐差,夜不安卧,加酸枣仁、夜交藤养心安神 。
▲苏梗
胃心虚痛 补虚宁络
虚指胃心气虚、胃心阴虚、胃心阳虚,临床常兼夹为患 。
? 气虚痛
常因中焦气虚,推动无力,气虚不能养心而致 。 症见心胸闷痛,痛连胃脘,喜温喜按,饥时易发,进食稍缓,倦怠乏力,言语低微,面色少华,舌淡紫苔薄白,脉虚弱或虚软 。 治以建中补虚,和里缓急 。 药用太子参(或党参)、炙黄芪、炒白术、炒山药、茯苓、炙甘草、广木香、红枣 。 脘痞体倦苔腻者,酌加藿香、炒薏苡仁化湿健脾 。
推荐阅读
- 徐景藩的养生之道—恬淡随缘 修身养性
- 强巴赤列的故事—国医大师,创造医学奇迹
- 杨甲三的传奇人生—针灸大师,悬壶济世
- 苏荣扎布的人物评价
- 首届国医大师——苏荣扎布
- 国医大师何任的茶疗养生之道
- 何任—国医大师,潜心研究《金匮要略》
- 胡希恕—经方学派大师,行医50余载
- 真正的断案大师——宋慈
- 九针是什么意思,谁发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