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中医养生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认为人是636f7079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433623664自然界的产物,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人体的机能要和自然界的变化保持一致才能维持生命,这就是“天人合一”的观点 。
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谓“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和于阴阳,调于四时” 。正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的五脏功能活动、气血运行都与季节的变化息息相关 。因此,从古到今,气候——物候——病候,成为中医养生学家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
当气候变化时,人体必然会产生某些反应 。如春夏季节,天气变暖,在人体蛰伏一冬的阳气开始向外生发,推动血液趋向于体表,皮肤的血液循环加快,汗孔疏泄,多汗,这是机体在以出汗散热的方式来调节体内阳气的过分亢盛 。而在秋冬季节,随着气温的降低,人体要保护阳气不受伤害则阳气应该内敛,气血趋向于里,表现为皮肤致密,多尿少汗,这是机体在保证人体阳气不过分向外耗散,同时又可保证人体水液代谢排出的正常 。
中医认为人的脉搏可以反映人体生理和病理,称为“脉象” 。而人体脉象也会因四时气候变化而变化 。明代李时珍在《四言举要》书中说:“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暖,是谓平脉 。”即是说春夏脉象多见浮大,秋冬脉象多见沉小,这是由于春夏阳气升发,气血涌动,就好像烧开水一样,阳气是热量,血好比水 。水开了,就会沸腾,并向上翻滚,同理血会向人体表面走,并运行激烈,充斥脉道,故亲触可得,脉形大 。而秋冬季节,阳气收敛,热量不足,血脉运行比较平静,位置靠下,故重按才得,脉形小 。
中医还认为,昼夜晨昏对人体也有影响,人们的生活作息要顺应人体阴阳的变化,夜间阳气内敛就应该及时休息,长期熬夜会使机体阴阳失调,耗伤气阴,产生很多疾病 。【养生中医养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