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糕加工 巢南过年排队打年糕成亮丽风景 手工加工年糕已鲜见

打年糕、吃年糕、祈福“年年好”,是潮南当地居民数百年来的习俗,尤其是潮南巴镇。到了年底,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没有一个不做年糕,不吃年糕的。新年前,整个小镇人头攒动,热气腾腾,到处都是微笑的队伍和加工年糕的温馨场景,成为镇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家人排队做年糕
小时候村里家家户户都开始淘糯米蒸米饭,然后在空中晾晒多日。晒干后,开糖果店的人走进村里擀糖果。在糖果卷季节,村子里非常热闹,人们排着长队等到深夜。孩子们在大人的行列中穿梭嬉戏,看上去天真快乐。如今,家乡滚糖的场景早已不复存在。
但前几天,经过巢湖市巴镇后,采访人员看到这一幕类似小时记忆,不禁感到兴奋。经过询问,原来镇上所有的居民都在忙着做年糕。在一家加工年糕的店铺前,采访人员看到,很多人聚集在店铺门口。虽然他们没有整齐地排队,但他们在有序地等待,有时会等上几个小时。他们等着,张的父母和李的家人聊了一会儿。等候现场烟雾弥漫,声音嘈杂。
67岁的魏守堂老人告诉采访人员,镇上近2000户人家家家户户都有打年糕、吃年糕的习俗,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乾隆时期。每年11月,全镇都开始忙碌起来,准备大米,做年糕。每个家庭至少要加工几十公斤的大米,有很多孩子和亲戚的家庭要加工100多公斤的大米,这些大米不仅是自己的家人吃的,也是作为礼物送给亲戚朋友的。这种繁华热闹的景象会持续到新年前几天。
手工年糕很少见
年前,采访人员去巴镇探寻这块年糕是如何被“打”的。手工加工年糕的作坊老板李运平告诉采访人员,制作工艺精湛,制作出来的年糕细腻、柔软、绵长、爽口,非常适合老年人食用。他家的年糕要连续煮两个月,大概能消耗一万斤大米,主要供应给八珍、巢湖当地市场,也少量供应给武威、合肥市场。
过去坝镇手工加工年糕的作坊很多,现在只有两个。手工年糕以选材考究、制作精细而闻名。不仅是淘米、碾米、蒸制、蒸制、打饼、切饼、风干等复杂的工序,更是一种艰苦的劳动。
李运平告诉采访人员,手打年糕一般是三个人做,其中两个人用大木槌不停地打窝里的糕粉,一个人及时泼水,防止年糕粘窝。三个人的合作也很特别。挥槌的力度要均匀,要有节奏感。洒水器应该寻找机会,在不延迟木槌升降的情况下,将水洒入巢中。由于手工制作年糕的过程过于繁琐耗时,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就慢慢被机器取代。
“手工年糕在我们这一代可能要被打破了。”李运平说:“现在镇上只有我的家和另一个手工作坊。我儿子对年糕的加工技术不感兴趣,他说他决心不从事这一行,所以手工加工年糕的手艺就得从他手里中断。”
目前八珍的年糕多为机械加工。一家年糕加工作坊的老板宣启宝说,他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从浙江进口机械在坝镇加工年糕的人。虽然手工制作年糕很复杂,但是加工年糕也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选什么样的米,怎么用米都很讲究。纯粳米,太硬太粗糙;纯糯米,太软,没有筋骨。最好用70%的糯米和30%的粳米。这样做出来的年糕不粘不嚼。挑选大米,先清洗干净,然后用清水浸泡两天两夜,再放入蒸桶中。蒸桶的火没有专门的人烧,谁转头做就烧。大米蒸熟后,倒入大碾米机。擀好后,香喷喷的年糕从下面的洞里出来。洞前有一条宽而缓慢旋转的皮带。蒸熟的年糕随着皮带慢慢向前旋转,然后被刀具切成碎片,从皮带上落入篮子里。加工年糕时,一般要加点盐。除了现在吃年糕,剩下的要用水“养”起来,常温保存,春夏之交可以吃。平时想吃的时候,拿出几块,还是洁白如玉,鲜嫩可口。不管是炒、蒸还是炒,都好吃又满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