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型人格障碍 癔症(分离转换性障碍)

癔症(分离性障碍)是一种由精神因素引起的精神障碍,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暗示或自我暗示,作用于弱势个体。癔症的主要表现为分离症状和转化症状。癔症的症状是功能性的,所以心理治疗很重要。该病预后一般较好,60%-80%的患者可在一年内自行缓解。济宁精神病医院精神科董晓迪
1疾病介绍
癔症又称癔症,是由明显的心理因素引起的一组疾病,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或强烈的情绪体验、暗示或自我暗示等。主要临床表现为癔症性精神障碍(也称分离症状)和癔症性躯体障碍(也称转化症状),但这些症状没有可验证的器质性疾病作为依据。症状表现为做作、夸张或情绪化色彩,有时可由暗示诱发,或由暗示消失,并有复发趋势。
癔症是精神病学诊断术语中最古老的名称之一,其发病机制和疾病归属一直争论不休。目前,虽然大多数学者认为癔症是社会心理因素和个体易感素质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其发病机制尚无公认的结论。近年来,癔症应被归类为神经症的观点占了大多数,但除了理论争论之外,仍没有实验研究的证据。然而,最近的CCMD-3已经将癔症与神经症状分开。
癔症患病率不同。一般人群患病率为3.55‰(中国,1982)。据国外统计,女性居民患病率为3 ‰-6 ‰,男性居民患病率很少。近年来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发病率有下降趋势,原因不明。大多数学者认为,文化落后地区的发病率较高。第一个年龄是20-30岁。一般认为癔症预后良好,60%-80%的患者可在一年内自行缓解。
2.疾病的原因
1.生物因素
(1)遗传学:最早对癔症遗传学的研究是由克劳斯在1931年完成的。他调查了1906-1923年间Kraepelin诊断的癔症患者的所有亲属,发现9.4%的患者父母曾因癔症住院;6.25%的兄弟姐妹因癔症住院。1/2和1/3的癔症患者的父母和兄弟姐妹有这样或那样的人格障碍。
(2)素质和人格类型:一般认为,具有癔症人格的人容易患癔症。歇斯底里型人格的特点是情绪丰富,表现色彩浓厚,以自我为中心,充满幻想,暗示性高。国外也有对不成熟、威胁、性挑逗等特征的描述。
(3)躯体因素:发现神经系统器质性损害有促进癔症的倾向。多发性硬化、局灶性颞叶病变、散发性脑炎、脑外伤等。都会导致类似歇斯底里的发作。
2.心理因素现代医学观点倾向于认为癔症是一种心理疾病。
3.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对癔症有明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癔症的表现形式和临床症状上,有人认为也影响其发病率。
3发病机制
癔症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有两种有影响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癔症是一种原始的应激现象。所谓原始反应,就是人类在危机中的本能反应。包括:①疯狂奔跑、尖叫、情绪爆发等兴奋反应;②嗜睡、麻木、瘫痪、耳聋、哑、盲等抑制性反应。③幼稚行为、儿童痴呆等退行性反应。
第二种观点认为,歇斯底里是一种有目的的反应。临床实践发现,癔症往往始于困境或危机,癔症的发作往往能导致脱离这种环境或免除某些义务。
4临床表现
分离症状的主要表现
(1)分离性遗忘:表现为突然无法回忆起重要的个人经历。遗忘内容广泛,一般以创伤性事件为主。这种健忘症不能用使用物质、神经系统疾病或其他医学问题引起的生理结果来解释。固定的核心内容在觉醒状态下是永远无法回忆的。
(2)分离漫游:伴随着个体身份的遗忘,表现为突然、无计划的旅行。游离漫游的发生与创伤性或不可抗拒的生活事件有关。情绪爆发很常见。其特点是情绪发泄,哭笑不得,制造噪音,夸大自己的处境。发作时意识范围可能较窄。冲动破坏,伤人,自残,自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