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者 费里尼:新新现实主义者 他用电影创造自我、梦境及一切( 三 )



费里尼和罗西里尼
1968年10月,《综艺》杂志一篇文章的标题是:“罗马的奇尼奇塔电影城随着费里尼《爱情神话》的开拍变得热闹非凡”。时任这所世界知名的电影制片厂负责人的帕斯奎尔·兰西亚证实,费里尼的这部罗马史诗很快就将在他的摄影棚里拍摄足足6个月,“奇尼奇塔电影城的大部分人手都忙得不可开交”。
很少有电影制作人像费里尼一样知道如何让钦尼切塔电影城为他忙碌。虽然他早期的电影除了工作室的工作之外,还结合了一些外景拍摄,但导演对从零开始建立他的电影世界并对其施加完全控制的想法越来越感兴趣。1986年,当费里尼接受《积极电影》的让·吉利采访时,他重申了他的信念,即工作室是导演唯一能准确再现他或她想象中的东西的地方。费里尼告诉吉利,就像画家在画布上绘画一样,导演“可以将色彩和色调结合起来,控制距离、透明度和视角”。20世纪30年代末,电影制片厂开业后不久,费里尼第一次以年轻采访人员的身份进入Cinichita电影城。像他生命中的许多其他重要时刻一样,费里尼在1987年的《采访》中把它搬上了大银幕,这部电影最初是为了纪念电影制片厂开业50周年而构思的。

费里尼总是把他的电影想象成一次旅行。很明显,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有一种不安分、飘忽不定的气质,无论是工作室内外,还是以几位主角为中心。导演声称这是他与罗西里尼合作的影响。费里尼的电影往往充满了动感,他的角色在拥挤的画面中进进出出,有些角色甚至自由地打破第四堵墙,比如著名的《卡比亚之夜》的片尾镜头,这也体现在阿马达可德等作品中。
旋转的视觉效果与同样自由漂浮、且由后期合成的的整体声景相匹配,这些声景将对话、音效和音乐分层。费里尼对待声音和对待图像一样,热衷于监督每一个细节。如果他觉得一个演员的声音与他的相貌不匹配,或者他希望演员的声音能和外貌形成鲜明对比,他就会改变它。所有曾经和他一起工作的演员都清楚,他们在片场所说的台词往往在后期制作中会被加以修改。在费里尼漫长的职业生涯中,配音在大多数意大利影片中都是一种常态,但对费里尼来说,配音独具某种诗意。正如法国作曲家、电影理论家米歇尔·希翁指出的那样:“我们已经抵达这样一个阶段,声音 开始在某种巴洛克式、去中心化的繁盛中获得某种自主权。”

阿马尔柯德。
或许,对于费里尼果断转向以摄影棚为主的电影摄制这件事,最简白的解释出自吉利的采访。采访中费里尼被问到,为拍摄1983年的《船续前行》而建造一片完全由塑料制成的海是否让他感到可笑,费里尼答道:“如果你想赋予大海某种感觉——让这片海具有某种特殊质地——你就只能使用易于以某种方式被照亮的材料来达到这种效果,如果你这样做了,它们就会变得 富于感情。”
费里尼形象中的费德里科
Federico by Fellini
朱莉娅·瓦格纳
费里尼的电影和费里尼其人有时似乎存在于同一个奇幻世界里,这位导演如此充分地将自己的经历、记忆和梦所启发的自传线索编织到他的作品中。
早在《流浪儿童》中,费里尼就开始从自己的生活中寻找灵感。这部电影描绘了一群年轻人在亚得里亚海沿岸的一个沿海小镇过着悠闲的日子,这与导演的早期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主角莫拉德是费里尼的化身。他对里米尼小镇的生活方式感到窒息,所以——正如导演自己所做的那样——他最终坐火车离开里米尼去了罗马。费里尼选择了他的兄弟里卡多作为帮派成员之一,突出了这部电影的自传性共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