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恒 谁是后浪 许纪霖、周濂、张晓宇和邵恒对话后浪文化


2020年7月16日晚,华东师范大学ECNU-UBC近代中国与世界联合研究中心与华东师范大学知识分子与思想史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谁是后浪,什么是后浪文化?在线对话。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徐吉林主持对话。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周濂、华东师范大学世界政治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晓宇与获得邵恒头条号副总裁兼董事的邵恒就“后浪”和“后浪文化”现象进行了交流。今年5月4日,Bili.com上映短片《后浪》,引发社会热议,“后浪”的概念不断被引用和讨论。作为50后的主持人,徐继林教授、70后的周濂教授、80后的张晓宇老师、90后的邵恒,“还有浪吗?《不同年龄组与文化世代的影像》《后浪的游牧》等议题讨论热烈,从时代、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了世代成长与时代浪潮的关系。
后浪是真实存在的吗?

徐吉林
我总是在想什么叫后浪,我个人在1982年毕业后留校,也遇见过60后、70后、80后、90后的学生,所以我觉得后浪这个话题非常敏感,也很值得探讨。但是在我们几位开准备会的时候,有一位嘉宾就提出了挑战,说哪有什么后浪,这是一个虚假的问题。所以我想从这个话题谈起,究竟有没有后浪?这个问题是不是真实的问题?B站的短片以一个老前浪的方式向后浪致敬,这种致敬是真实的吗?有价值吗?
周濂

其实看到这个话题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迷茫。为什么要谈后浪这个话题?我们知道代际比较和阶级差异是司空见惯的话题。《后浪》能给这些话题增加新的信息吗?还是只是一个转瞬即逝的标签?要回答这个问题,我觉得首先要回到话题的发起者,也就是何冰在哔哩哔哩的五四青年节演讲。
在观看了这个视频后,我开始思考为什么要做这么一个视频?我的理解是这样:在五四青年节,由一个国家级的前浪演员用字正腔圆的声音,在一个非主流的青年网站,对青年人做这种掏心掏肺的、充满正能量的交换,这个行为背后不仅是广告片,而是嫁接在商业广告行为之上的政治秀。
但这场政治秀并不那么成功。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我们应该从后浪的比喻开始。我们都知道后浪来自“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的比喻。在三分钟的演讲中,何冰充分展现了自己开放的心态,真诚地给后浪打了电话,希望他们能取而代之。但尴尬的是,后浪似乎没有前进的动力和欲望。
为什么?原因之一是后浪拒绝被代表。在演讲当中,何冰试图塑造青年人的整体形象,用一个普遍的形象,把所有的青年人都涵盖、归纳进去。但是这种高度一致化的青年形象和生活体验并不能被所有的年轻人共享,产生不了策划者期待的那种共鸣。
第二,年轻人认为自己面临的真实而沉重的现实问题被后浪的言论所掩盖。视频中展示的“中等教育”、“动手教育”、“出国旅游”等消费主义体验看似轻松,但对于广大年轻人来说,这与他们的真实生活相去甚远。阶级问题、贫富差距、各种现实的社会问题都在侯朗的演讲中被抹去了。
第三,在后浪演讲当中,何冰使用的语言以及他的表达方式看似真诚、平等其实充满了爹味。在他的演讲当中不难读出一些弦外之音,比如说“我看着你们满怀感激”,言外之意似乎是,那么你们呢?看我们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心怀感恩?再比如说 “有一天我终于发现不只是我们在教你们如何生活,你们也在启发我们怎样去更好的生活”,这种俯身依就的讨好和循循善诱,总让人感觉不够真诚。
所以,我觉得后浪演讲本身,从具体内容到表现形式,都是在回避现实问题,充满表演和自我情感。有点像前浪想打后浪的鸡血,但是手一抖,打到了大腿上的鸡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