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伍集团 中国手机征战印度十年史:山寨机时代依赖从华强北进口( 二 )


竺兆江在创立传音前,他负责波导的海外销售业务。2007年,他从深圳转战非洲。白鹏和刘建兵去了印度。
2007年,白鹏为印度塔塔集团测试了一款黑白屏功能机。当时海尔受塔塔集团委托,为其生产经营者设计收购机,由德信负责方案设计。第二年他来孟买出差的时候,手机已经变成了蓝屏,又过了一年,最小的彩屏出现了。
和中国一样,彼时,印度的手机市场被摩托罗拉、诺基亚等国际品牌垄断。与中国不一样,由于缺乏供应链,印度市场上的的山寨机也都是从华强北进口。

2007年,Rahul还只有26岁。他的Micromax还在生产公用无线电话的设备。更早前,它只是新德里郊外一家不起眼的软件公司。
然而,印度市场的变化令人震惊。2008年,Micromax推出了自己的品牌机。一年后,印度本土品牌数量从之前的5个激增至28个,市场份额从0.9%提升至17.5%。为印度品牌代工的刘建兵说,“百家争鸣”。
诺基亚在印度的巅峰时代告终,市场份额开始逐年下降。此后五年间,Micromax、Karbonn和Lava等本土品牌一路高歌猛进,一度占据了三分之一以上的市场份额。其中的领军者Micromax,季度销量甚至一度超越市场领导者三星。而前任霸主诺基亚早已是帝国落日,价格和创新方面的劣势让他在本土品牌面前毫无还手之力。
印度手机品牌的成功取决于一个简单的规律:印度本土品牌的渠道+中国的供应链。
“他们既没有硬件能力,又没有软件和互联网能力,只有品牌跟渠道。”白鹏对志象网说,德信之后,他到了国内领先的ODM厂商华勤,给包括Micromax、Karbonn和Lava在内的十几家印度品牌代工。
中国ODM厂商凭借国内成熟的产业链,为印度本土品牌生产出性价比高、更符合用户习惯的手机,与国际巨头一较高下。Micromax的手机基本都是中国公司承包的,仅华勤就占了30-40%。
谁是基伍?
印度是一面镜子,照亮了中国手机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的尴尬处境。没有品牌,没有R&D,没有芯片,没有核心专利,只有完整的供应链和价格优势,以及在野蛮生长中锻炼出来的勇气。
在功能机时代,中国品牌并未完全缴械,甘当代工企业。在当时的印度市场,基伍是个异类,他由湖南蛮子张文学创立。中国品牌手机第一次征服印度,来自一个已经被众多人忘记的往事。
张文学在深圳的项目原本是一个生产手机壳的小工厂。
2005年,他开始给海外手机品牌代工,印度当时有名的灯饰、钟表品牌Ajanta就是他的客户,每个月可以做到二三十万。他并不满足,决定自己去印度干一票。
2007年下半年,张文学创办了基伍国际,并面向海外市场推出了基伍手机。基伍手机凭借其价格优势和独特的功能,迅速赢得了印度消费者的青睐。
2008年进入印度时,市场上主流的三星、诺基亚功能机均价在200美元左右,他带着大概一半价格的基伍手机杀入印度市场,两年后,年销量就达到了近6000万台,一度占据了10%以上的区间市场份额,仅次于三星位居第二。
“当时工薪阶层的月平均收入是100美元,我们的手机是80美元左右,是根据他的收入水平设计的。”张文学告诉志祥。com认为,得益于手机代工的产业链和技术积累,基伍手机的出厂价仅为50美元左右。当时印度关税相对较低,所以零售价可能远低于竞争对手。
那是华强北的黄金时代。张文学说,头部品牌的利润率大概都在40%以上,而基伍的利润只有10%左右,而质量上可以与之比肩。小米所谓的“性价比”策略,张文学早就开始在印度试水。
印度市场与非洲市场类似,基站建设落后,网络信号不稳定,是发展中市场常见的痛点。非洲第一种音频传输是双卡双待。在印度,基伍已经发展到四卡四备,市场反应超出预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