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元培学院 化孤独为共同:北大元培学院的书院制探索( 二 )


经过20年的探索和努力,元培逐渐形成了一套整体性的、面向未来的新的教育教学计划:一方面,学院通过制度改革和建设,为学生提供了一套新的大学本科学习体系,逐渐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另一方面,通过探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住宿制书院”模式,元培也希望能够为北大乃至中国的大学通识教育学院建设寻求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时至今日,元培学院一直尝试将这两个方面紧密结合在一起。借用蔡元培先生的话来说,第一个方面即“尚自然展个性”,第二个方面则是“化孤独为共同”。虽然这两方面多有重叠,但笔者还是试图分开讨论——这并不纯粹是为了行文方便,也是因为第一个方面的制度性或结构性因素所带来的问题,使学院有意识地强调了第二个方面。经过20年的探索和努力,元培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面向未来的新型教育教学计划:一方面,学院通过机构改革和建设,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本科学习体系,逐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另一方面,裴元希望通过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住宿学院”,为北京大学乃至中国的通识教育学院建设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到目前为止,元培学院一直在努力将这两个方面紧密结合起来。借用蔡元培先生的话来说,第一个方面是“天性彰显个性”,第二个方面是“化孤独为平常”。虽然这两个方面有所重叠,但笔者还是试图将它们分开来讨论——这并不纯粹是为了写作方便,也是因为第一个方面的制度性或结构性因素带来的问题,使得学院有意识地强调第二个方面。
彰显个性,提供空自由探索和自学的空间,还是很自然的。元培学院的一大特色是学生的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双自由”是元培最早建立的制度,即自由选课、自由选择专业。报考元培的学生,在学校教学资源允许的条件下,可以自由选择北京大学的任何课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专业方向。很多元培的学生至少换过一次专业。因为大学里的专业和高中生的想象有很大的距离,一般来说,进入元培的新生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对元培的“双自由”和一些跨学科专业有明确的目标定位,以非常坚定的态度进入元培;二是高考后,对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或适合的专业无所适从;第三个介于两者之间。对于后两种学生,尝试多个专业已经在他们的学习计划中;第一类学生往往有转专业或者学习双学位的需求。然而,裴元的自由氛围和制度设置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接触和“切换”到其他专业方向。
与这一特征相关,元培一直都致力于构建具有前瞻性的课程体系。这一努力的第一个成果,是通过优化课程结构降低对总学分的要求,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北大大部分院系的毕业学分要求都在140到150之间,而从2014年开始,元培将本院学生的毕业学分从150降到了120。这意味着相比其他院系同一专业方向的学生,元培的学生要少修10至15门课。降低学分并不意味着降低对学生学业的整体要求。恰恰相反,元培通过更精致化的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尝试更多的可能性,而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教学计划的要求。在元培,大多数学生都利用这一自由尝试了跨学科的学习,双学位或辅修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这意味着几乎每一位元培的学生都有适合他的培养方案。
为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尝试各种可能性,元培实行了弹性学习年限。在这些条件的基础上,元培还在努力实施更加灵活自主的教学方案,促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实现普遍的大辅修制、荣誉学位和自主学习计划等,同时结合全方位的导师制度,促进学生与导师的紧密沟通,努力在本科教育中同时实施知识教育和学历教育,希望能保证每个学生在制度上有自己独特的培养计划。这肯定会给教学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但这种尝试是值得的。在这方面,元培学生张有一个典型的经历:在元培学习5年,修了240多个学分,数学、物理、计算机专业达到毕业学分要求,2016年去普林斯顿大学继续深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