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元培学院 化孤独为共同:北大元培学院的书院制探索( 五 )


从2018年开始,北京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成为必修课。裴元邀请了社会学系的老师来设计和讲授这门课程,努力把它打造成为一门能够深入中国社会基层社区的课程。两年的实践证明,这门课既能塑造学生,也能塑造教师的课堂教学。元培要想培养具有文明史视野、对中国社会有具体认识的人才,使他们能够俯下身子从事实际事业,社会实践是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 新生教育体系。本科生在校期间的焦虑感有许多形成因素。在上述制度性因素之外,还有一个易被忽视的原因:大一新生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环节出现了问题。疏离感和孤独感往往最容易在这一时期形成,因为大部分新生都是从全国各地来到北大求学的,他们从小到大成长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支持体系都会在入学后发生彻底的变化,只能以个体来面对北大之“大”。第一学期,大一新生首先体会到的是学校制度、社会结构、学习特征和节奏的巨大变化。有的学生甚至因此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影响一直持续到毕业。
如果我们想让通识教育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就必须回应这种现实问题。为了帮助新生顺利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元培学院探索建立了一套贯穿大学第一学期的新生教育体系。这个系统的第一部分是“新生训练营”,通常要求新生比其他系的学生提前一周上校报。训练营将邀请全校各大院系教学副校长向新生介绍学科和院校,回答包括学习相关学科/专业的质量要求、未来个人发展等问题。,让新生对各学科的特点和前沿问题有更全面的了解,并帮助他们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和课程。同时,一个由高年级学生组成的新生辅导员团队将带领新生结交新朋友,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新环境。
其他新生教育还包括“学科方向系列讲座”和与导师的交流。系列讲座旨在帮助新生进一步了解北大的各类专业,学院会邀请各专业方向的杰出教授介绍自己的最新研究,以激发新生的学术兴趣,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热爱的领域。此外,学院还要求新生在第一学期主动与导师就大学学习、人生规划与成长等主题交流至少三次,以获得更多的人生成长经验。
元培大一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2018年推出的“大一讨论班”。裴元在大一最后一个学期开设了必修的“新生讨论课”,邀请各部门教学表现优异的教授开班,设置特色鲜明的课程主题。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和适应大学学习的习惯、节奏和方法。为保证课程质量,每门课程学生人数限制在15人,鼓励教授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促进师生互动交流,帮助新生了解相关学科群的思维和研究方法。
? 住宿制书院建设。在上述努力的基础上,元培学院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有利条件,正在尝试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住宿书院制度。从2016年开始,元培的学生集中居住在北大35楼。2018年至2020年,学院对35楼地下两层进行了全面改造,配有图书馆、自习室、讨论室、活动室、学生电影院、健身房、琴房、舞蹈厅、心理咨询中心和公共休息区等一系列方便学生交流与生活的空间。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系列书院制度建设,包括住宿辅导员制度、书院系列课程与兴趣小组、书院导师制度及鼓励同学们参与书院的服务、建设与管理的制度等,希望能以此鼓励学生主动关心35楼和学院的建设。元培图书室的借阅系统及地下自习室和讨论室的预约系统,都是由元培的学生自发设计和编写的。而图书室、琴房、地下影院、健身房及自习室和各类活动室的线下管理和服务,也全部由学生志愿组织来负责。通过这些日常管理和服务,专业各不相同的元培学生在这里实现了“化孤独为共同”的温暖生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