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幕 中国电影银幕之变( 五 )


当时,我对第二版和第三版的想法没有选择。我觉得第二个更有趣,第三个更扎实。问了老师后,我选择了第二个更有趣的。
文字稿和图片基本完成后,我再次询问老师的意见,修改了二三部分的结构,使得逻辑更加通顺。原本第二部分中,我只写了1930年代的上海电影院位置和2001年之后的院线制,忽略了中间的跨度,所以我又查找了院线制出现之前电影院的状况,做了过渡。原来的第三部分中有大量的数据,其密集程度会让读者反应不过来或者觉得无趣,所以,我在之前“人均银幕数量、电影放映数量、人均观影人次、电影票价位高”的基础上,加了人们对当今电影市场发展迅速的感受,并去掉了电影票价这一部分,使得数据变得松散,更容易阅读。
视觉呈现的选择
我在写文字稿的时候就考虑到了作图的内容和排列的位置。随着这门课的开展,我一直在思考文字与图片的关系,一开始我觉得先把数据可视化比较重要,所以先做图后写稿件,导致文字质量不高,后来课上进行作业展示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图片其实没那么重要,它起到的是解释与说明的功能,是对文章的锦上添花,无需太过注重能否做出炫酷的图片,所以我后来以文字为主,在此基础之上再作图。
在这次作业中,我一共做了六张图片,包括各个时代不同的银幕比例,cinity杜比60帧影院的数量,上海电影院在30年代的位置,天堂电影院的位置和时间,银幕数量的变化,以及中美电影数量的差距。
我在一开始就注意到了风格的问题,所以对字体进行了统一,但因为图片素材不一样,有的是卡通图片,有的是老旧的地图,有的是软件导出的数据图,所以风格和形式上还有很大的差距。
后来,我根据老师的意见修改了每一张图片。比如第三张地图是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地图,因为是直接添加到下载的地图中,而且原始地图上有很多凌乱的标记和线条,导致我标注的点不够突出。修改的时候用PS去掉了原地图上的标记,改变了我标记的图标的形状,改成了符合旧地图风格的图案。为了突出这些点,我还把附近的区域改成了突出。
写在最后
因为觉得这不是我的专业领域,所以不得不紧张,想提前选个题目,觉得可以用时间弥补自己的不足。找到一个好的话题相当于成功了一大半。但是,因为我需要向前推进,所以我必须在固定的时间内形成选题的想法。虽然这个时候可能不是最好的,但是从ddl开始我真的一周之内完成不了这一系列的操作。我通常会通过反复修改让作业更加完善,弥补之前题目可能不够优秀的缺点。虽然上周上课的时候想出了一个新点子,但是只看了剩下的一周和其他ddl,只恨一开始没想到。
但在整个作品创作中,我对数据新闻的制作流程和其本身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掌握了许多找数据搜资料的技巧以及对软件的运用方法。最后,特别感谢在作品制作过程中帮助过我以及提供意见的老师和同学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