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者的投资经验是靠不住的

成功者的投资经验是靠不住的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直觉从何而来?
上一轮2006~07年牛市时 , 最火的社区是天涯论坛 , 论坛上有一些骗子 , 每次用不同的ID发十几条不同的预测 , 然后第二次在预测正确的贴子下面跟帖继续预测 , 第三次再如法炮制 , 第四次…… , 一个新的股神就诞生了 。
一旦大家认为这个人是“股神” , 他以后再说一些模棱两可的判断 , 大家也仍然觉得它很准 。
行为金融学告诉我们:我们在做判断时 , 常常过度关注于这个事件的某个特征 , 而忽略了其出现的环境和概率 , 这种认知偏差 , 被称为“代表性偏差” 。
“行为金融学”系列上一篇《人人会犯的错误 , 是“市场先生”发的红包》分析的是选股过程中的“易得性偏差” , 即 , 我们总是先根据直觉决定喜欢不喜欢这个股票 , 再为自己找一个心安理得的理由 。
那么 , 这个直觉是从何而来的呢?
有些来源于大师的名言金句 , 比如 , 应该选择ROE高于15%的公司、PEG小于1才是安全的估值;有些是过往的成功经验 , 好公司经常涨价 , 业绩将随下游需求爆发…… , 但如果我们忽略了其出现的环境和概率 , 盲目地使用这些经验 , 就容易出现基本面研究中最常见的“代表性偏差” 。
幸存者偏差
有一类典型的“代表性偏差” , 因为太过典型 , 被单独命名为“幸存者偏差” 。
我自己也犯过这样的错误 。有一次 , 我引用了一篇广为流传的基金收益分析的结论 , 文中列举了存续期在10年以上的混合型基金的复合收益率 , 将之与指数比较 , 得到基金收益率远高于指数的结论 。
结果立刻有人在评论区回复 , 那是因为收益低的基金都被赎回清盘了 。
任何研究的第一步都要确定样本范围 , 不管是自然界 , 还是人类社会 , 优胜劣汰无所不在 , 如果只针对筛选后的样本进行分析 , 就很容易导致结论中没有包括这个“优胜劣汰的筛选过程” 。
当然 , 因为差距太大 , 且清盘的基金数量有限 , 即使把被清盘基金加回去 , 基金的总体收益率仍然高于指数 , 但基金收益率确实因为“幸存者偏差”而经常被夸大 。
再比如 , 很多投资者对美股的印象就是一定要买科技龙头 , 买FANNG , 但FANNG只是把涨得好的大公司放在一起编的名词 , 事实上 , Netflix涨起来之前 , 它叫FANG 。以后谁落伍了 , 这个词就删掉一个字母 , 用幸存的龙头来证明买龙头的投资策略 , 是一个典型的“幸存者偏差” 。
很多根据成功者的规律总结出的经验都无可避免地建立在“幸存者偏差”的基础上 , 所以量化策略 , 不但要做历史回测 , 还要做一段实盘测试 , 因为历史回测有可能忽略了“淘汰机制”而变成“循环认证” 。
股价的涨跌是多种原因综合而成的复杂性现象 , 人脑无法处理如此多的复杂原因 , 只能用一部分的特征去代表整体 , 所以我们的大部分分析方法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偏差” , 无法绝对避免 。
因此 , 任何经验都值得我们多问几个“为什么”——即使是ROE这个最典型的指标 。
ROE的判断价值有多高?
因为巴菲特的推崇 , 高ROE一向被价值投资者看成好公司的代名词 。
除了“名人光环”外 , 高ROE也是“有代表性”的特征——那些为大众所熟知的好公司通常都是高ROE;那些涨得好的公司 , 到最后也会成为高ROE的公司 。
的确 , 较高的净资产收益率 , 代表公司能用同样投资创造比竞争对手更高的收益 , 其原因 , 或者是利润率高 , 或者是效率(周转率)高 , 或者是负债能力强 。但如果我们用ROE来分析公司 , 我们就要知道 , 这家公司的高ROE , 有多大概率能持续多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