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者的投资经验是靠不住的( 四 )
PEG是PE与利润增长率之间的比例关系 , 而这个比例关系 , 同时出现在另一组估值算法中 , 就是DCF估值 。
DCF估值与企业的永续增长率和近期增长率正相关 , 与贴现率负相关 , 而贴现率又与利率水平正相关 , 也就是说 , 估值的合理不但与利润增速正相关 , 同时与利率水平负相关 , 而“PEG=1”的经验值标准恰恰忽略了其产生的利率背景 。
利率与合理估值的逻辑关系很好理解 , 从定价机制上看 , 无风险利率水平越高 , 股票投资者需要更高的风险补偿 , 其合理PE估值水平自然要下降;从供求关系来看 , 无风险利率水平越高 , 分配到高风险的股票投资的资金越少 , 合理PE估值水平自然要下降 。
下图是美投十年期国债利率与“PE的倒数”的关系 , 两者基本同向 , 即利率与合理PE负相关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彼得林奇从1977~1990年掌管麦哲伦基金 , 其间刚好是美国利率最高的年代 , 是现在的4倍 , 再加上合理的风险溢价算下来 , 如果当时的安全PEG水平在0.5~1 , 现在就应该是当时的2到3倍以上 , 即当今利率水平下 , PEG=2倍才是合理估值水平 。
PEG=1的印象在中国被强化 , 不但有大师的影响 , 也因为2016~17年 , 一批PEG在1附近的大盘蓝筹成长股的持续上涨 , 给投资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事实上 , 那时代表无风险收益的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远高于现在 。
代表性偏差无处不在
类似“高ROE”和“PEG=1”这种对基本面过于简化的判断 , 还有很多 , 比如说:
很多投资者喜欢高毛利的公司 , 觉得高毛利的公司赚钱能力更强 , 实际上 , 高毛利非常脆弱 , 行业空间不足、竞争加剧、技术更新 , 等等 , 都足以击溃高毛利 , 即使企业能够维持高毛利 , 也不代表公司盈利的持续增长的能力 , 而后者才是影响股价的直接因素;
很多投资者喜欢涨价 , 认为涨价之后就会业绩大增 。实际上 , 大部分涨价都源于成本的上升 , 而且 , 涨价后能不影响销售额的公司很少 , 更无法持续体现在利润上 。
很多投资者喜欢需求暴增的逻辑 , 实际上 , 需求暴增带来的往往是无序竞争和行业集中度的下降;反而是供给格局改善的逻辑 , 虽不能立刻提升业绩 , 却增加了长期业绩的确定性 。
很多投资者喜欢有垄断业务的企业 , 认为可以躺着赚钱 , 但在真实的商业世界里 , 凭什么要让你躺赚呢?有着复杂的央地关系和无处不在的行政监管 , 还要摆平各种内部关系 , 垄断业务的确定性并不像想象的那么高 。
高毛利、需求增长和垄断业务 , 都是比较明显的信号 , 而且涨价是容易上头条的题材 , 所以它们很容易引发代表性偏差 , 其少数牛股往往是时代的偶然 , 或者另有隐藏的原因 。
认知偏差和判断错误不同 , 后者是个体出错 , 前者是集体误差 , 市场有的时候会中和这些偏差 , 有的时候会放大这些偏差 , 而后者会造成明显的投资机会 。
比如在2021年以前 , 市场普遍认为传统制造业是夕阳产业 , 没有科技类企业有投资价值 , 这个认知源于2009年以后 , 中国最牛的企业都是互联网企业 , 以及融入全球产业链的科技与高端制造行业 , 而传统制造业进入漫长而残酷的产业出清阶段 , 大部分公司的业绩长期低迷 , 似乎验证了“夕阳产业”的判断 。
实际上 , 大部分TMT类企业的竞争格局非常一般 , 只要你投资超过三年 , 至少遇到一次因为技术变革而吃亏的例子 , 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一个强劲的对手(其实早就存在 , 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 然后你就不相信会有什么永远的技术优势了 。
推荐阅读
- 微软史上最大收购行动,决战元宇宙的背后是「文化输出能力」?
- 有一个重男轻女的母亲是怎样的体验?
- 老公为什么会找丑的女人做女朋友?
- 吴婷和武庚的婚姻是否能够帮助他人的婚姻?
- 世上只有妈妈的孩子像块宝…在歌谣里有数不尽的甜蜜
- 嫁给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是什么感受?
- 单纯的女生你伤不起,因为过了几年,你看到她就会内疚
- 一个老实本分的女人,都有哪些表现?
- 皮肤黑的人是不是不适合做老婆?
- 喜欢上一个人的时候,男方和女方各是如何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