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肉类摄入量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前所长:国人每天食入的肉量已经是膳食指南建议量的两倍甚至更多( 三 )


范教授:首先要讲清楚,大家的眼光是一致的。无论肤色、种族、贫富,每个人都生活得更健康,吃得更有营养,希望有更好的自然环境。天气太热,自然环境太差,这绝对不是我们想要的。从长远来看,我认为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相对和平、幸福和健康的社会。
刚才我们也讲了数据和研究,数据面前是平等的。我们不应该受到政治的影响,包括我们现在面临的气候变化的挑战,以及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我们还应该根据数据、研究和科学证据来提出证据。我认为这很重要。这是第二点。
第三,要给每个人一个发声的机会,不能直接否定某些人、某些群体的声音。一是NGO:“因为是NGO,所以一定要极端”;谈私企时,“他只想赚钱,不听”;当我们说是某个政府的时候,我们说“制度不同,所以我们不听”。
这无助于解决更大的问题。我们的世界话语只会更加分裂,会有更多的纷争和矛盾,却看不到真正重要的问题。不管对方是对是错,听听他的声音,找到双赢的点。
最后,“参与”是如此重要。我也理解全球化造成了一些问题,比如收入差距扩大,但是“反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并不值得提倡。

每日肉类摄入量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前所长:国人每天食入的肉量已经是膳食指南建议量的两倍甚至更多


文章图片

2020年,北极圈记录了38度的高温
例如,新冠肺炎疫情是各国必须共同解决的问题。气候变化、热带雨林砍伐和生物多样性丧失也是全球性问题,不是任何国家或任何人的问题。只要一些国家陷入困境,全球供应链和生活都会受到影响。公共卫生营养也是如此。因此,我认为反全球化不是我们未来需要的方向,我们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
问:所以这个系统性的问题,不是一个国家生产一个单一的节目完全有效。我想问,从粮食体系转型的角度来看,据你所知,中国有一些优先事项吗?
范教授:食物系统涉及很多方面,所以很难设定一个所谓的优先级。
从政府政策来看,现在主要有两个方面需要肯定:一是补贴政策。在生产方面,我认为有必要改革化肥、农药和粮食价格补贴。在农业政策方面,我认为这是一个优先事项。
另一个是对研究的支持。我们刚刚谈到了技术共赢的话题。许多研究集中在产量上。未来要转型,不仅要研究增产技术,还要投资营养、健康、环保的增产技术。这项技术其实是有一定基础的。我们需要做的是找到可以同时实现几个目标的技术系统。我认为这是政府政策中非常重要的两点。
问:在您看来,近年来在中国可以看到哪些与食品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变化?
范教授:我觉得这几年农业农村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更注重粮食生产的自给自足。近年来,营养也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随着新的战略战略和营养型农业发展战略的制定,我认为这是对的。农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每个人都应该得到良好的营养。吃的质量好,所以我觉得农业农村部在这一点上做了很大的改进,你可以看到从环境的角度来说,也希望中国化肥的使用减少,水资源得到保护。

每日肉类摄入量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前所长:国人每天食入的肉量已经是膳食指南建议量的两倍甚至更多


文章图片

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保护区的麋鹿群
然后生态环境部更加重视环境。比如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还有我们现在正在研究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也很大,大约是我国国土的18%。它在自然保护区,仅次于美国,我们有世界上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还有卫生健康委员会,长期以来一直在谈论减少肉类消费。可以看出,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的人均肉类消费量已经开始下降。当然,外部因素也有很多,比如非洲猪瘟,但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警示:这两三年,我们吃猪肉少了,挺健康的,没有什么大问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