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聩 如何做一个快乐的人 2000多年前“孔老师”已给出答案

原创 杨照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来自专辑名家智慧
年轻的时候学过古文,很多人的启蒙课是《论语》。刚开始的时候“孔子说,时不时学比较好”,总是让很多人疑惑——每天背背复习考试学习的乐趣是什么?在人们的心目中,孔子是圣人,是可敬的人,是所有人的“孔子老师”,但他不是一个普通人。今天,作家杨钊将带领我们重新认识孔子的另一面:他不是一本正经的老学究,也不是爱“煮鸡汤”的人生导师。这个内心带着叛逆血液的性情中人,以独特的视角看待人生,理解世界,给世界留下智慧和启迪。

总觉得孔子是历史上最被误解的人。表面上看,他被世人尊崇了两千多年,似乎获得了所有的荣耀和光彩,但这实际上是一个“诅咒”——大多数崇拜、赞美、追随他或批评、唾弃他的人,并没有真正了解和理解他。
历史上真实的孔子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在我高中时代,有本国学教材叫《中国文化基本教材》,主要介绍的是《论语》和《孟子》。这门课每一则都要背诵和默写。开篇《论语·学而篇》的第一条便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学到知识后按时温习并实践练习,难道不是一件令人心生喜悦的事吗?
当时真的看不懂其中的乐趣,因为这和我的亲身经历完全相反。在大家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个老古板的形象,总是板着脸讲课,培训结束后还被要求把他的语录背下来当作真理。当时我对孔子的思想理论非常抵触,抵制学习的方法之一就是看课外书籍。
机缘巧合,我找到了一本南宋朱熹和吕祖谦合编的《近思录》,然后看了《论语》《左传》等书。我的内心受到了巨大的震动——原来我之前并不了解真实的孔子。
孔子是一个真正有气质的凡人
我对孔子看法的改观要从子路之死说起。《左传·哀公十五年》中记录,有一年卫国发生了大乱,起源是被卫灵公赶出卫国的太子蒯聩想要回国建立势力,他去找外甥孔悝结盟。孔悝拒绝了蒯聩,他一气之下便用武力挟持了孔悝。孔悝的家臣子路闻讯后不顾劝阻,马上赶回卫国与蒯聩当面对质。
他对蒯越大喊大叫,对他破口大骂:“你用这种手段抓住孔密是没有用的。你想要的是他的权力和资源。如果你敢杀孔子,我会立即让他的后代再次成为国王,我永远不会与你妥协。”蒯元又气又怕,派了两个年轻的官员去对付鲁兹,并“用狗打他”。当时,鲁兹63岁,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老人。《左传》记载了官员与鲁兹的战斗过程。鲁兹死前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不留下遗言。取而代之的是,他捡起了在打斗中掉下来的帽子,重新系上了帽带。“君子之死,冠冕不可免。”。
春秋时期,纲常伦理第一条就是“父子之礼”,父子相争是件可耻的事情。子路这样做就是要告诉蒯聩,“你连父子之礼都不懂,我非常看不起你。你可以杀我,但孔子教导我,到最后一刻都要信守礼术。”
鲁兹死后,一个使者向孔子报告,孔子非常伤心。《礼记·檀弓》云:“孔子在中庭哭”。古文中的“哭”不是哭,而是大哭。当时,礼仪教会人们控制自己的情绪,但孔子作为一个终身的送礼者,在72岁时因为鲁兹的去世而受到了不尊重。

【蒯聩 如何做一个快乐的人 2000多年前“孔老师”已给出答案】看完这个,我深感震惊——孔子不再是书中的“至圣”,而变成了一个感情如此丰富的性情中人。
子路死后,“有人吊者,而夫子拜之”。直到今天,在丧葬之礼中都还存有辈份的礼俗:如果逝者是晚辈,长辈是不可以打理的。而此时的孔子全然不顾礼术,人家来拜他就回礼,沉浸在逝者的悲痛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