蒯聩 如何做一个快乐的人 2000多年前“孔老师”已给出答案( 三 )


因材施教,孔子是个幽默的老师
“仁、义、礼、智、信”被称为“五常”,是儒家倡导的五大基本道德原则。仁是孔孟思想中最重要的道德项目。后世的烦恼是孔子在《论语》中讲“仁”,却没有标准答案。其实,认识孔子的正确方法,就是看孔子对不同的学生回答了什么“仁”。
比如说《论语·颜渊篇》开头三章全都在谈“仁”。颜渊问他“仁”是什么,孔子回答“克己复礼为仁”。要实践“仁”,靠的是自己,要节制欲望和冲动,回归到“礼”的规范下。颜渊接着又问,有没有什么具体的实践原则呢?孔子就回答说:“非礼勿视、非礼勿近、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四种“非礼”往往被后人误解。事实上,孔子绝对没有要求我们假装没有看到或听到一些事情。前两个“礼”是指需要控制感官,要有一套筛选各种外界信息刺激的原则,要训练自己的感官区分信息和刺激。只有脱离原始动物的诱惑,我们才能享受和追求更多美好的事物。“什么都不说,不动”讲的是与外界相处的原则。这两次“非礼”是孔子最在意的“礼”的精神内核,即“忠恕为一”。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摆脱自我中心主义,要有同理心。如果我们只考虑自己,我们就没有节制或不雅。

孔子会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性格,不断探索和设计不同的教育方法。比如司马牛最大的性格问题就是说话快,没有耐心,喜欢反驳别人。你身边可能有这样一个人,看起来很聪明。他总是对别人说的话有反馈,但是如果和他相处一段时间,他会觉得很痛苦,因为不管别人说什么,他都会质疑。
所以,司马牛问孔子何为“仁”时,孔子回答说“仁者,其言也讱。”这个“讱”字,指的是说话迟钝,不锐利。用现代话说,有美德的人会慢慢说话,而且不会刺激到别人。司马牛对此表示怀疑,他反问道,言语谨慎就可以称作仁了吗?
孔子说,很难做到。你说话能不小心吗?后世有人把孔子的话解读为“人越刚毅木讷,越接近仁”,其实是过度解读。其实这就是孔子的幽默感,对他来说也是一个很棒的地方:他会针对每个弟子不同的问题对症下药。他故意用文字“修理”司马牛,劝弟子说话要小心。
真性情是孔子最大的个人特点。作为一个了不起的开创者,他有非常强悍的个性,他有叛逆的冲动,他至少开创了几件前所未有并影响深远的事情:创造了老师这个社会身份,改变了学习的意义。
在《论语》的许多对话中,孔子教导他的弟子如何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孔子所说的一切幸福都与学习有关。比如“不如边学边学”,这个“学”不是复习备考,而是把学到的东西付诸实践,转化为实际的成果,这样你会得到最大的快乐。
本文整编自杨照先生在中欧北京校区“聚友汇”活动上的演讲,内容已经本人确认。
_原题是:“如何做一个幸福的人,”孔老师“2000多年前就给出了经典答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