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教学实录李卫东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他自然回忆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平桥村 。写得曲折生动,展现出幅幅农村生活画面,描写出一群淳朴善良、好客能干的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出对那段生活的怀念和对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社戏》教学实录李卫东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社戏》教学实录李卫东1
教学目标:
1.学习本篇叙事有详有略和生动描写农家少年形象,体会景物描写的诗情画意和抒情作用 。
2.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
教学设想:
本篇用第一人称叙写幼年的“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故事 。叙事有详有略,主要叙写夜晚航船去赵庄看戏 。写得曲折生动,展现出幅幅农村生活画面,描写出一群淳朴善良、好客能干的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出对那段生活的怀念和对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引导学生体会本篇的这些特点,完成教学目的 。
本篇语言朴实准确,很有表现力量 。引导学生把关键语句表现力量的分析,统一于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当中,体会其艺术魅力,培养分析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
本篇侧重叙事,写的是农家少年的群体 。引导学生在分析故事情节中分析“我”和农家少年,体会人物的感情、性格 。
本篇安排三个课时进行教学 。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本篇的结构层次,“我”在平桥村的得到优待和一般乐事 。
教学过程:
1.由学生作文中问题详略安排失当,引出叙事有详有略的《社戏》(板书课题) 。
2.要求学生阅读预习提示的一、二两段,初步了解本篇;参看注释阅读课文,理解词义、句意、全篇大意 。
3.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
(归)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 xùdāo 怠(慢):dài 撺掇:cuānduō 凫(水):fú 潺潺:chán
(歌)吹:chūi 蕴藻:yùnzǎo (家)眷:juòn 皎(洁):jiǒo 漂渺:piāomiǎo 纠葛:jiūgé
4.指定学生二人朗读课文 。
前一人读至“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要求读音准确,缓急得当 。
5.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
本篇叙写了哪些事件?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主要叙写“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时,和小朋友自由自在的玩耍:掘蚯蚓、钓虾、放牛、看不到社戏的痛苦、看社戏的路上、看社戏、归途偷吃罗汉豆 。
6.引导学生分析平桥村是怎样一个村庄?“我”在平桥村得到了什么样的待承?表明了村民的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平桥村近海临河,“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是一个劳动人民住居的环境优美的小村庄 。“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几乎也就是公共的”,村民们因为“我”的到来,特地“许可”自己的孩子“减少工作”,“伴我来游戏”,热情好客,十分优待“我”这个小客人(板书:村中居民热情好客) 。而且他们不拘礼教,“我们”偶尔吵闹起来,打了辈份很高、应该称之为“太公”的小朋友,也没有人想到这是“犯上”,风尚淳朴(板书:风尚淳朴) 。
7、细读钓虾、放牛两件乐事,思考文章为何略写着两件事?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写这些小住平桥村的一般乐事,既多方面地表现出那段生活的乐趣,使作品内容丰富,具有生活实感(板书:多方表现乐趣);更由于这里写了钓虾、放牛这两件乐事,第二部分开头的“至于我在那里的第一盼望的,却在到赵庄去看戏”,就与之构成递进兼有转折的关系 。钓虾、放牛已是乐趣甚浓,“第一盼望”的“去看戏”自更乐趣无穷 。这样,就为写乐事的去看戏作了铺垫,吸引读者去领略那去看戏的叙写(板书:铺垫赵庄看戏) 。
8、分析文中为何详写看社戏前的风波?
(1)“就在我十一二岁时候的这一年,这日期也看看等到了”,一个“等”字,表现出“我”在平桥村一心盼望着赵庄演戏的日子 。在这日子到来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波折?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到了赵庄演戏的这一天,“在早上就叫不到”大船,“央人到邻村去问,也没有”;外祖母为此“很气恼”,“絮叨起来”,母亲只得一边“宽慰”外祖母,一边嘱咐“急得要哭”的“我”,“说万不能装模作样,怕又招外祖母生气,又不准和别人一同去,说是怕外祖母要担心” 。没有大船不能去看戏这一意外的波折,使得外祖母很气恼,“我”更非常焦急(板书:无船前往看戏
老少气恼焦急) 。
(2)到下午,小朋友们都去看戏了,“我”的情形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虽然不能和小朋友们一同去看戏,心却和他们一同去了 。不但想到“戏已经开场了”,“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而且想到小朋友们“在戏台下买豆浆喝”;一心只在戏上,一心只在看戏的小朋友们身上,以致“这一天我不钓虾,东西也少吃”,郁郁不乐 。这使得母亲很为难,外祖母又气恼起来 。外祖母家里的不快气氛更为浓重了 。
(3)在这严重的去看戏的波折之中,怎样出现了转机?解决了波折?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饭后,“看过戏的少年们也都聚拢来了,高高兴兴的来讲戏” 。“我”没有看到戏,听到别人讲戏,心情更加沉重,这引起了小朋友们“叹息而且表同情”,双喜“大悟似的提议”,“八叔的航船不是回来了么”,“十几个别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撺掇起来,说可以坐了这航船和我一同去” 。两个“大悟”,表现出小朋友们想出和“我”一同去看戏的办法时,十分欢喜兴奋,事情出现了转机(板书:双喜想到航船
事情出现转机) 。外祖母担心“都是孩子们,不可靠”,母亲又顾虑让白天全有工作的大人“熬夜”一同去看戏,“不合情理”,虽然有了航船,戏还是看不成 。双喜又看出底细来了,他勇敢地大声说“我写包票”,并且谈出能写包票的条件,他们也确实具备这种条件 。于是外祖母和母亲“都微笑了”,表示同意,于是“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立刻”表现出急不可待的心情,“一哄”,表现出出门时的满心高兴和一片欢腾的情景 。不能去看戏的波折终于得到了解决(板书:双喜勇打保票
波折得到解决) 。
(4)这样写出去看戏前的波折,在情节发展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样写出去看戏前的波折和解决波折,构成了曲折生动情节,并且再为去看戏作好铺垫(板书:构成曲折生动情节再为看戏作好铺垫),表现出了农家少年的热情和聪明能干(板书:表现农家少年
热情聪明能干) 。
布置作业:
下列作业中任选一题,做在随笔本上:
(1) 扩写钓虾、放牛两件事,
(2) 缩写看社戏
(3) 回忆自己童年趣事,选取三四件,列提纲,详写其中一件事 。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航船赵庄途中的如画景物和“我”的心情 。
教学过程:
1.由学生作业导入,学生把原文的景物描写删掉了,意境就不一样了 。今天我们分析课文中集中描写景物的段落 。同学找一下是哪几节?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P10-P13;P22-23
(1)“我”去看戏时的心情怎样?出发的情景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在出门的时候,“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因能去看戏而马上变得心情畅快,浑身舒适,似乎都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了(板书:出发
心畅体舒) 。一出门,望见桥内的白篷的船,“大家跳下船”,“跳”字,表现出上船之快;上船后,双喜、阿发拔篙,立即点船,年幼的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准备摇橹,分工井然有序,操作熟练迅速;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已经“点开船”,“出了桥”,发船十分迅速(板书:发船迅速) 。船出桥后,架起,摇动两支橹,在“说笑的”、“嚷的”声音中,“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船“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表现出一船声音,一船欢乐,船进如飞(板书:一船欢乐) 。
(2)接着怎样描写出春夜航船去看戏途中什么样的景物?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是从“我”的视觉、触觉、嗅觉,运用比喻方法,描写春夜航船去看戏途中的景物的 。“河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写河面:月色笼罩在浮起水气的河面上,构成了朦胧的色调,清风吹着夹杂有植物清香的水气扑面而来,使人心旷神怡(板书:途中
河面朦胧 香气扑面
怡人心神)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写两岸连山:“踊跃的铁的兽脊”,喻写出两岸淡黑色山峦的起伏连绵;“向船尾跑去了”,从写连山的向后跑表现出航船前进之快 。“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表现了急欲看到演戏的心情(板书:连山后跑
船行甚快 心情更急) 。
(3)“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产生过什么误认?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曾产生过两点误认:一是把途中的“松柏林”误认为赵庄,一是误把“渔火”误认为戏台上的灯火 。心急才产生了误认,写这两点误认,既构成了情节的曲折,又进一步表现出“我”急欲去到赵庄,看到演戏的心情(板书:误认
心急生误 两误曲折 更现心急) 。
(4)这样描写看戏途中的情景,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写出夜航途中的如画景物,这优美江南水乡风光衬托着社戏,使“我”这次看戏更具有了独特的韵味;写出“我”急于到达赵庄看戏的心情,并由此产生两点误认,在曲折情节中为写赵庄看戏作好了充分的铺垫,积蓄了充足的气势(板书:如画景物
衬托看戏 曲折铺垫 蓄足气势) 。
布置作业:
进一步体会春夜航船去看戏途中的景物描写和"我”的情感相交融的表现手法,试着仿写 。(利用自己已有的人生体验)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主旨把握
教学过程:
1.分析学生作业,成功者较多 。
2分析文章最后一句“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
(1) 文中写了“戏”好看吗?“豆”好吃吗?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戏”不好看:A铁头老生没翻筋斗B最愿意看的“蛇精”、“跳老虎”没表演,却出来了个“很老的小生”C老旦出场,“怕他坐下去了唱”D孩子们的神态:“破口喃喃的骂”、“吁气”、“打呵欠”、双喜建议回家
“豆”不好吃:第二天六一公公送的豆和看社戏归途吃的豆一样,“但我吃了豆,却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
【《社戏》教学实录李卫东】(2)作者最后一句话和上文矛盾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伙伴们最感兴趣的是看戏途中的无拘无束和自由自在的玩耍 。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他们的兴趣不在戏,而在看戏前后的那种气氛、感觉 。
“豆”和“戏”是载体,承载了作者的情感 。
3把偷吃罗汉豆情节改编成话剧 。
学生活动 。
作业:(列任选一题)
1、读原文上半部分,思考作者更深的写作意图 。
2、写偷吃罗汉豆的剧本 。
《社戏》教学实录李卫东2
教学目标
1.体会农家少年的淳朴善良、好客能干和“我”与农家小朋友的诚挚情谊 。2.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
教学重点
感知本文的人情美,风情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绘景中领悟鲁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们:M1.,扫除字词障碍 。2.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3.上网查阅有关绍兴“社戏”的资料,了解“社戏”这种乡村戏剧的文字及图片 。4.师生合作制作多媒体课件 。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初读本篇课文,熟悉内容 。
2.研读本篇课文,整体感悟 。
教学设计
导入
1.请多名学生们说出自己童年最喜欢的事情,不作阐发,意在勾起学生们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
2.教师语:
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动的音符 。说不尽,道不完 。今天我们就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看一看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 。
(板书题目)
初读本篇课文,熟悉内容
1.课件播放有关“社戏”的图片(可从网上下载)
2.学生们介绍收集到的有关“社戏”知识 。
3.放本篇课文朗读的录音磁带 。
4.挑战擂台,问题抢答 。
男生女生分别挑出自己认为重要的本篇课文内容,向对方提问,以考查对方对本篇课文信息的获取程度 。回答的一方应先合上书 。(此环节既可检查提问学生们对本篇课文信息提炼和处理的能力,同时也可进一步熟悉本篇课文,调动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
研读本篇课文,整体感悟
1.整体感悟故事情节
a.学生们速读本篇课文,进一步熟悉本篇课文内容,看看本篇课文的情节是如何发展的 。
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
b.请学生们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大意符合即可) 。
本篇课文记叙了“我”在乡村和农家少年看戏的一次经历 。
2.整体感悟本篇课文意图
小组讨论交流,在组内发言,说一说自己对这篇本篇课文意图的整体感悟 。
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本小组对本篇课文意图的感悟观点 。(学生们的感悟可以从多角度来回答,不作统一要求 。)
教师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发表自己对本篇课文的感悟与理解 。
本文以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迷人图画,展示了那里的人情美和风景美 。那里的人:聪明、能干、热情好客、纯朴憨厚、无拘无束;那里的景:如诗如画,令人陶醉 。充分表达了鲁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作业
1.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词 。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三 。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跳读:品味语言,质疑答疑 。
2.精读:课堂讨论,评析是非 。
3.美读:比赛朗读,体会意境 。
教学设计
跳读本篇课文,品味语言
1 .品味文章重点词语、句子或语段 。
a.指导学生们把自己认为精彩的、重要的词语、句子和语段勾画出来,然后进行旁批,写出自己的看法 。
b.四人小组交流 。
c.全班进行交流,讨论 。
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学生们的积极性,如果学生们找的地方不够准确,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们的旁批不够精确,老师要注意归纳,学生们的发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
《社戏》教学实录李卫东3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 。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
2、学习理解小说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以及描写和表达方法 。
3、深入探究文中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特色 。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想】
1.第一课时理清结构把握情节 。第二课时研讨课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 。第三课时深入探究文中的疑难点和语言特色 。第四课时作业研讨 。
2.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的培养和探究习惯的养成 。故每节课全应该注意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
3.因本课考试内容较多,所以第三、四课时的研讨应注意结合各类练习题中的难点进行指导 。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内容提示】
1.引入课文、阅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
2.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和结构 。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童年是美好的、快乐的 。我这儿有一首诗:“童年是七彩的梦/伴我在床头玩耍/童年是弯弯的小船/载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童年是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现在啊/童年却是一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忆深处/放声歌唱……是啊,人们回忆往事,总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 。即使如鲁迅这样的斗士,回忆起童年往事,笔调也是温馨的,这可以从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看出来,还可以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鲁迅的小说──《社戏》中看出来 。
二、作者简况回顾(有关鲁迅的常识复习) 。
三、听课文录音或者学生分读课文 。
四、扫清文字障碍 。
为“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注音,为学生不易掌握的字注音(根据实际情况作处理)
dàn惮duó踱zhào棹guī归xǐng省háng行bèi辈cuān撺duō掇fú凫shuǐ水cuō撮jiù桕jí楫wàng旺xiàng相
五、研讨课文结构,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情节 。
让学生讨论课文的段落结构并归纳各部分的大意 。以下供参考:
第一部分:平桥村随母归省的生活 。
1.随母归省的时间地点缘由和平桥村的环境,突出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
2.交代乡间生活的小朋友的情况和关系 。热情、好客、平等 。
3.写平桥村的乐事:钓虾放牛 。
第二部分:在赵庄看社戏的全过程 。
1.看社戏前的波折 。
2.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 。
3.在赵庄看社戏 。
4.看社戏之后,深夜归航 。
第三部分:看社戏后的余波 。
六、小结 。
突出平桥村的乐土乐事,点明看社戏的过程是事件的重点,月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是三个重点情节 。
七、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研讨课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美在哪?并举例说明 。
2.完成“课程探究”一、二、三题 。
第二课时
【内容提要】
一、研讨课文中的景美、情美、故事美 。并举例说明 。
在学生分组研讨的基础上,全班讨论 。以举例朗读相关课文为主 。同时对重点段落作必要的提示 。
景美:(突出去看戏的途中景色和归航途中的景色 。)
(可以从写的不同角度去分析:
色彩如豆麦的“碧绿”,远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渔火、灯光的“红”,航船的“白”;
气味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等;
声响如船行的“潺潺”声,孩子们的笑声,横笛的“婉转,悠扬”;
如表现船行之快,用远山来陪衬,“淡黑的起伏的连山,好像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全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直接描写船,“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
情美:(这一内容较多,主要是孩子们的热情好客无私聪慧等品质 。)
如“伴我来游戏”,“虾照例是归我吃”,“咱们是朋友,即使偶尔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一个会想起‘犯上’两个字来”;当“我”为没看成戏而不乐时,“他们全叹息而且表同情”并想出了好办法,陪“我”去看戏;“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买豆浆去 。……现在去舀一瓢水来给你喝罢” 。还有偷豆一节,写出了双喜的精明能干,阿发的无私,大伙的团结协作 。另外,还有六一公公送豆的淳朴好客 。
故事美:(主要突出有波澜曲折的情节和孩子们的动作和活动描写等 。)
如看戏前的风波,使故事波澜曲折,出门一节的动作描写,既写出了孩子们的能干,又写出了大家快乐舒展的心情,归航一节既写出了孩子们的欢乐又表现了他们高超的架船本领,最有趣的是偷豆一节,真是让人回味无穷 。
指导朗读文中的几个重点段落 。
通过朗读月夜行船:“一出门……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大家立刻全赞成……也全停了艇子喝彩起来 。”让学生体会文中的景物美、情感美和故事美 。
让学生自读课文,提问讨论,解决一些疑难问题 。为下节课作准备 。
布置作业:
1.完成“课程探究”余下的练习 。
2.深入研读课文,对疑难问题用纸条写下来交给老师 。
《社戏》教学实录李卫东4
一、自主学习:
1、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
2、给下列字注音 。
省:xǐng 行辈:háng 惮:dàn 絮叨: xùdāo 怠慢:dài
撺掇:cuānduō 凫水:fú 潺潺:chán 蕴藻:yùnzǎo 家眷:juòn
皎洁:jiǒo 漂渺:piāomiǎo 纠葛:jiūgé
二、探究展示:
1、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
(1)写了人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B.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C.看社戏前的波折;D.夜航去看社戏途中;E.去赵庄看社戏;F.看社戏后归航偷豆;G.六一公公送豆 。
(2)详写的是:C D E F
(3)略写的是:A B
2、《社戏》按题目所示似乎应该写戏,但文中大量的篇幅写了戏外的天地,是不是离题了呢?
明确:《社戏》的题目放在戏上,按理说该写戏,但文章真正写看戏的内容并不多 。用大量篇幅写了我对平桥村的热爱(以为是“乐土”)和因看不成戏的焦急心情,写了赴赵庄看戏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归途中“偷”豆、剥豆、烧豆、吃豆和事后谈豆等事 。这样花笔墨写,非但没有离题,而是紧扣主题的 。因为《社戏》并不是专门为了写看戏的,而是通过写看戏反映“我”与农民孩子
的美好友情,歌颂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 。
3.我看社戏的地点是平桥村 。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我为什么称它为乐土?
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住户不满三十家,都种田,打鱼,只有一家很小的杂货点 。但在我是乐土 。因为:(l)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于幽幽南山了;
(2)许多小朋友伴我来游戏,掘蚯蚓钓虾,放牛;(3)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人人平等 。
三、达标检测:
1、说说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的字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1)我们立刻(一哄的)出了门 。
(2)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
(3)然而老旦(终于)出台了 。
括号里的字都不能去掉 。(1)中的“
一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 。表现了孩子们天真、活泼的行动和欢乐、迫切的心情 。(2)中的到赵庄看戏是“我”盼望已久的,何况前面还有把渔火作为戏台的错误猜测,因此赵庄──出现,“我”的心情是无比喜悦的 。这个“真”字用得十分传神 。
第二课时
一、自主学习:
找出文章中精彩描写的句子,试赏析 。
二、探究展示:
1、认真研读课文,说说自己最喜欢的一个人,并阐述理由 。
小结:双喜是一个聪明、机灵、善解人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的好孩子头 。
如有学生提出双喜是坏孩子头,并以偷豆作为理由时,可引导学生讨论如何看待偷豆的事:
(1)偷的是自家的豆,请的客是公共的,偷豆请客,理所当然;
(2)从六一公公的话可以证明:请客?--这是应该的 。
(3)六一公公还送豆给客人尝尝 。因此,这不算什么盗窃行为 。而是表现孩子们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天真活泼 。
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 。
2.朗读课文第11节,谈谈课文从哪些感官写景,写出景物的什么特征?这些景物描写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起什么作用?
从嗅觉(清香)、触觉(扑面吹来)、视觉(朦胧的月色、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依稀的赵庄,几点火) 。听觉(歌吹)、想象(戏台、渔火),写出江南水乡月夜的特征 。这些景物描写,写出了江南水乡夜
景的清新,写出小朋友行船之快,也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 。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 。
3.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和他们的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 。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入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 。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 。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见到的 。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
三、达标检测:
《社戏》教学实录李卫东5
教学目标:
1. 学习分析小说的一般方法,理解文中叙事有详有略的特点 。
2. 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
3. 感悟课文所表达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 。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体会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
2.了解人物性格,理解表现劳动人民的纯朴可爱和怀念社戏的关系 。教学难点:本文结尾对“豆”与“戏”的评价、赞美的理解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正音; 2.朗读课文
二、 明确学习目标
三、 整体感知
四、 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1、本文的中心情节是什么?围绕这一中心写了哪些事情?
2、文中哪些事情详写?那些事情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3、平桥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作者为什么说“在我是乐土”?
4、作者写月下行船是从哪些方面烘托“我”的急迫心情的?
5、写月下归航时,主要写了什么趣事?这时“我”的心情和去看戏时有什么不同?
6、文章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这“戏”真的好看吗?请结合文中具体的词句解说 。
四、检测延伸:练习巩固(见导学案)
五、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对“下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中喜爱的片段进行批注赏析 。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二、 明确学习目标
三、 小组合作,交流展示(见导学案)
四、 检测延伸(见导学案)
五、 作业布置:
和父母交流童年的趣事,积累写作素材,写一篇题目为“童年的花儿”的作文,500左右 。
推荐阅读
- 七颗钻石教学实录于永正
- 匆匆四五自然段教学实录
- 吃水不忘挖井人名师教学实录
-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_2020》发布
- 试行 《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改革举措和政策突破
- 高成功率起号选品逻辑
- 健康的食品为什么大多口味不佳?
- 电视剧《赘婿》中“吉吉国王”是什么梗?
- 第一个冲水马桶出现在哪里?
- 炎症和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