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土养殖泥鳅前景怎么样

无土养殖泥鳅是近几年来新兴的一种养殖技术 , 因为使用稻田等有土养殖等方式进行养殖的话 , 泥鳅的成活率无法控制 , 其品质也不是特别好 。 并且现在农药等化学物质的滥用导致泥鳅的生长受到一定影响 , 因此无土养殖泥鳅逐渐兴起 。 那么无土养殖泥鳅前景怎么样?下面我们就来结合市场情况帮大家分析一下 。

无土养殖泥鳅前景怎么样

文章插图

泥鳅养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泥鳅在我国各地的河川、沟渠、水田、池塘、湖泊及水库等水域中均有分布 , 尤以长江和珠江流域中下游分布最广 。 享有“天上的斑鸠 , 地下的泥鳅”和“水中人参”美誉的泥鳅 , 不仅是营养丰富、脍炙人口的美味佳肴 , 而且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 近年来 , 泥鳅在国内外市场上需求量较大 , 国内市场年需求量为10~15万吨 , 国际市场主要为日本和韩国 , 年需求量约为10余万吨 。 但是 , 目前我国市场供应量只有5~6万吨 , 缺口较大 。 供不应求的市场态势拉动泥鳅价格连年攀升 , 从1995年至今 , 泥鳅价格从5元/公斤上涨到20~30元/公斤 , 在江、浙、川市场冬天青鳅销售价格高达50元/公斤 。
较大的市场空间和利润空间使得泥鳅养殖产业迅速发展起来 。 国内泥鳅的养殖面积为1500万~2000万㎡(即2~3万亩) , 每年需要1500万~2000万公斤的苗种 , 大约5亿元的市场销售额 , 主要集中于苏、豫、鄂、鲁、皖和川等省 , 养殖品种基本上是大鳞副泥鳅(黄板鳅) 。 随着泥鳅人工养殖产业的迅速发展 , 养殖技术薄弱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 , 目前制约其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
1、种苗来源有限
种苗是生产的基础 , 目前种苗还是以野生捕捞为主 , 人工繁殖种苗所占比例极小 , 国内尚未见到有规模化的人工种苗繁殖企业 , 安徽、四川、湖北等地的规模化繁殖场都是以水花培育为主 。 主要原因是体长7~20mm的鳅苗(处于由鳃呼吸转入肠呼吸的过渡时期)成活率极低 , 平均不到20% , 严重制约了鱼苗的规模生产 。 泥鳅市场价格的攀升 , 势必会造成野生泥鳅种苗的短缺 , 形成恶性循环 , 导致养鳅成本提高 。
2、配合饲料转化效率低
目前关于泥鳅的营养需求研究不够深入 , 国内的泥鳅专用配合饲料较少 , 大多是将其它鱼用饲料配方稍作变更或未作变更就作为泥鳅配合饲料销售 , 因此饲料利用率极低 , 饵料系数一般在4.0~6.0之间 , 有的甚至高达10.0 , 严重制约了泥鳅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
3、养殖模式单一
国内的泥鳅养殖集中于江苏、河南、湖北、安徽等省 , 基本上是池塘围网养殖模式 , 养殖品种绝大多数是黄板鳅 , 网箱养殖、无土养殖和青鳅养殖尚无成功案例 。
4、集约化养殖程度不高
由于泥鳅的人工养殖, 尚处于起步阶段, 主要是零星的单户单池囤养模式 , 因此存在养殖水平较低 , 多以经验性养殖为主 , 许多新的养殖技术无法得到有效的推广 , 病虫害不能得到有效防治 , 工厂化养殖和四季养殖还不多见 。
5、水体污染严重
由于泥鳅养殖密度高 , 摄食量大 , 残饵和排泄物多 , 养殖水体极易富营养化 , 下层水体贫氧 , 表层水体中硫化物、有机质和营养盐升高 , 残留药物积累 , 有害微生物和噬污生物占优势 , 养殖水域生态失衡 , 各类病害频繁发生 , 特别是在养殖中后期尤为严重 , 给地下水和周围水体带来了严重污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