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养生必知:三分补阳七分养阴 秋季养生小常识

秋季养生小常识有哪些?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 立秋一到, 气候虽然早晚凉爽, 但仍有秋老虎肆虐, 故人极易倦怠、乏力、纳呆等 。 在民间素有“秋补”习俗 。 万物正可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的原则, 此时进补十分必要 。 但进补不可乱补 。
忌以药代食
药补不如食补, 重药物轻食物是不科学的 。 殊不知许多食物也是有治疗作用的药物 。 如多吃荠菜可治疗高血压;多吃萝卜可健胃消食, 顺气宽胸, 化痰止咳;多吃山药能补脾胃 。 日常食用的胡桃、花生、红枣、扁豆、藕等也都是进补的佳品 。
忌越贵越补
“物以稀为贵”, 高贵的传统食品如燕窝、鱼翅之类, 其实并无奇特的食疗作用, 而十分平常的甘薯和洋葱之类的食品, 却有值得重视的食疗价值 。 另外, 凡食疗均有一定对象和适应症, 故应根据需要来确定药膳, 切勿凭贵贱来分高低, 尤其老年群体更应以实用和价格低廉为滋补原则 。
忌虚实不分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 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 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 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 否则适得其反, 伤害身体 。 保健养生虽不像治病那样严格区别, 但起码应将用膳对象分为偏寒偏热两大类 。 偏寒者畏寒喜热, 手足不温, 口淡涎多, 大便溏, 小便清长, 舌质淡脉沉细 。 偏热者, 则手足心热, 口干, 口苦, 口臭, 大便干结, 小便短赤, 舌质红, 脉数 。 若不辨寒热妄投药膳, 容易“火上加油” 。
忌重“进”轻“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不少家庭天天有荤腥, 餐餐大油腻, 这些食物代谢后产生的酸性有毒物质, 需及时排出, 而生活节奏的加快, 又使不少人排便无规律甚至便秘 。 故养生专家近年来提出一种关注“负营养”的保健新观念, 即重视人体废物的排出, 减少“肠毒”的滞留与吸收, 提倡在进补的同时, 亦应重视排便的及时和通畅 。
忌恒“补”不变
有些人喜欢按自己口味, 专服某一种补品, 继而又从多年不变发展成“偏食”、“嗜食”, 这对健康是不利的 。 因为药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疗作用, 亦有一定的副作用, 久服多服会影响体内的营养平衡 。 尤其是老年人, 不但各脏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 需要全面地系统地加以调理, 而且不同的季节, 对保健药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 。 因此, 根据不同情况予以调整是十分必要的, 不能恒补不变, 一补到底 。
秋季是疾病肆虐的季节, 应注意防范以下疾病:
伤风感冒
秋季是伤风感冒的多发季节, 因此要遵循“春捂秋冻”和“耐寒锻炼从秋始”的规律, 体质较好的人应以轻装薄素为主 。 体质较差的人应逐步增衣 。
胃病
秋季气温下降, 人体受冷后, 血液中的组胺酸增多, 胃酸分泌增加, 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 抵抗力随之降低, 导致胃病复发 。 因此要经常保持精神愉快, 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 日常膳食应以温软淡素易消化为宜, 做到少吃多餐、定时定量、戒烟限酒 。
腹泻
秋天患腹泻的人数往往会多于夏季, 秋季天气凉爽, 人的食欲增加, 易暴饮暴食, 致使胃肠负担加重, 功能紊乱, 昼夜温差较大, 易引起腹部着凉, 或诱发结肠过敏, 使肠蠕动增强而导致腹泻 。 因此应注意饮食健康, 并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
中风
秋季, 北方来的冷空气不断南下, 人体受冷空气刺激, 常导致交感神经兴奋, 引起血压升高, 促使血栓形成, 导致中风发生 。 要重视高血压等原发疾病的治疗, 注意发现突然眩晕、剧烈头痛等先兆症状, 还要搞好家庭急救和护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