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上慢性肝炎的见解

慢性肝炎:多系乙型或非甲非乙型急性肝炎迁延不愈, 移行而成 。 一般病程在6个月以上, 主要包括慢性迁延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两类 。 其原因尚未完全搞清, 可能和患者年龄, 营养及免疫状态, 治疗延误, 过早活动, 继发感染等因素有关 。 日前, 现代医学对本病仍以对症治疗为主 。
本病的中医论述, 属“胁痛”、“瘀证”等病症 。 关于对本病病机证候的认识, 早在《黄帝内经》中既有记载 。 如“胁痛”一证, 《素问》指出:“肝热病者, 小便先黄……胁满痛 。 ”清代尤在泾在《金匮翼》一书中说:“肝郁胁痛者, 悲哀恼怒, 郁伤肝气 。 ”已认识到胁痛与肝脏有一定关系, 并认为外邪侵袭为胁痛发病的一个原因 。

中医上慢性肝炎的见解

文章插图

在具体辨证上, 明清医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 张景岳指出:对本病“但察其有形无形, 可以知之矣 。 盖血则有形而不移, 或坚硬而拒按;气则流行而无迹, 或倏聚而倏散 。 ”认为应据有形无形来分辨属气属血 。 林飒琴在《类证治裁》中分胁痛为肝郁、肝郁、痰饮、食积、肝虚诸类, 均表明是本病的关键 。 在治疗用药上, 张仲景所制订的下瘀血汤、桃核承气汤、抵当汤、鳖甲煎丸等, 为后世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本病树立了典范 。 而叶天士对胁痛属久痛人络者, 善于用辛香通络, 甘缓理虚, 辛泄宣瘀等治法, 立方选药, 颇具巧思, 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 。
现代最早明确为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中医治疗的报道, 见于1960年 。 而首次较集中的临床观察样本发表于1964年 。 80年代以来, 随着乙型肝炎抗原的发现, 本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十分迅速 。 据不完全统计, 以中医药治疗的病例累计达3万例以上, 平均疗效超过80% 。 在辨治规律的揭示和临床经验的积累上, 均取得前所未有的成效 。
中医上慢性肝炎的见解

文章插图

在机理研究方面, 做得最多的为本病与免疫的关系, 包括不同的中医治法对迁延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与生化免疫指标关系的探讨等 。 其次, 还进行了中医辨证客观化的研究, 如在慢性肝病虚证(肝阴虚、脾气虚)血中微量元素锌、铜的变化以及慢性肝炎舌象与肝脏病理变化关系等方面, 都作了较深人的探讨 。 另外, 在中药研究方面, 也日趋深入, 如对丹参治疗慢性肝炎的机理, 进行了实验研究, 考察了150种中草药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抑制作用 。 这些探讨对认识本病, 辨证与辨病, 治疗用药等方面都提供了客观依据 。
【中医上慢性肝炎的见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