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气功会引发精神障碍吗? 什么是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 , 一方面是指在练功方式上强调静功与动功的密切结合 , 另一方面是指在练动功时要掌握“动中有静” , 在练静功时要体会“静中有动” 。 动 , 指形体外部和体内“气息”(感觉)的运动 , 前者可视为“外动” , 而后者可视为“内动” 。 静 , 指形体与精神的宁静 , 前者可视为“外静” , 后者可视为“内静” 。
动与静是相对的 , 也是辨证的 。
静功主要是锻炼身体内部 , 而没有肢体活动、肌肉骨骼的锻炼 。 动功有不少肢体活动及肌肉骨骼的锻炼 , 这有利于初步疏通经络 , 气血疏通后有利于入静 。 对于初练功者 , 肢体的动作有助于使注意力集中 , 通过动而达到静是初学者常走的一条路 。
静功的静不是绝对的静 , 虽然没有形体的动作 , 但气血在大脑高度入静状态下按它本身的规律运行 , 它的种种微妙变化 , 都是动功所不能体会到的 。 没有形体动作 , 更能专心一意 。 入静的程度越深 , 机体感受能力和反映能力都更敏锐 , 这是更高级的气功状态 。 在这种气功状态下 , 我们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 , 对人自身各种功能的开发都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
在功法的选择上 , 我们认为初学者以先学动功为宜 , 然后再动、静相兼 , 最后过渡到以静为主 。
在练功时 , 不论静功、动功都要以静为前提 。 练静功时 , 要做到外静内动 , 静中求动;练动功时 , 要做到外动内静 , 动中求静 。 否则的话 , 练气功和做广播体操没有什么两样了 。
具体来说 , 练功人可根据自己身体的具体情况(如年龄、性别、体质、性格、练功进度等 , 如是病人 , 还需考虑疾病的种类及病程等等) , 把动功与静功有机地结合起来锻炼 。 从体力来说 , 体力差的可以少动 , 体力好的多动 , 一般以不疲劳为度 。 从病情来说 , 病情较重、体质虚弱的可以静功为主 , 配合动功;随着病情好转、体质增强 , 应逐步增加动功 , 达到一定层次后再以静功为主 。 从时间上来说 , 早晨先静后动 , 以便精神饱满地投入到一天的活动中去;晚上宜先动后静 , 以利于安静地入睡 。 这些都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 灵活运用 。 每个练功人都应根据反馈来的信息 , 及时调节 , 时间久了 , 就能慢慢体会出其中的“度” , 就能游刃有余 , 胸有成竹地处理练功中的动静问题 。



气功作为一种带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自我心身锻炼方法 , 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普及 。 绝大多数人通过练功获益 , 但也有一些人因各种原因练功出偏 , 其中还有少数人引起特殊的精神障碍 , 一般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1、类精神症性精神障碍:精神症介于较轻微的情绪失调和精神病之间 , 其主要特征是焦虑 。 当焦虑行为具有持续性 , 而且阻碍患者正常生活时 , 才称为神经症 。 在这里是指在练功中出现的一些类似神经症的症状 , 如焦虑、头晕、脑胀、心跳、心慌、失眠、抑郁、躯体感觉不适以及恐怖、强迫观念与行为 , 疑病性神经症等 。 这些症状直接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 , 但思维、言语和行为并无异常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