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架子分高中低三种 。 架势的高低是根据练习者的体力条件和熟练程度来决定的 , 陈式太极拳运动量的大小 , 决定于架势的高低快慢 , 高而快的练法运动量最小 , 低而慢的练法运动量大 。 运动量的增加要循序渐进 , 并根据进度情况及时加以调整 。 练整套拳时 , 在开头确定了高、中、低的架势以后 , 就要始终保持一个水平 , 不要忽高忽低 , 要螺旋地变换势子 。 要求提高技术水平 , 对年青体力条件许可的人而言 , 应逐步提高运动量 , 不应满足于高架势的练法提高运动量的练法有两种:一种是主要把胯根的高度放低 , 进步时小腿腿肚贴地 , 脚尖斜里勾用足跟踪檫地前进 , 身微下蹲而姿势保持中正 , 不偷巧借力 , 如坐在凳子上一样 , 稳稳当当 。 这样腿力能特别增强;另一种练法是把拳套一次连续练习二遍、三遍、四遍以至十遍 , 这两种方法可以并用 , 也可以单用 , 因人而异 , 不可勉强 。 以前陈式诸前辈 , 如陈发科师爷 , 他生前日练拳三十遍至百遍 , 故其功夫深厚 , 精微巧妙 , 独步一代 。 现在陈式拳家如陈照丕(绩甫)、洪均生、陈豫侠、陈照奎、冯志强等先生 , 都是经过传统的勤学苦练方法 , 技术上才有出类拔萃成就的 。
一、陈式太极拳的基本规律缠法
“缠法”这个词是陈式十六代陈鑫(字品三)在所著《陈式太极拳图说》中提出来的 。 他说:“太极拳 , 缠法也 。 ”又说:“不明此即不明拳 。 ”肯定了缠法在陈式太极拳套路中的重要地位 。 他又具体说明:“其法有时缠、退缠、逆缠、大缠、小缠 。 ”
洪均生先生说:“顺、逆 , 二法应当说是它的自转基本变化;而且自转的顺 , 逆 , 二法应当说是它的自转基本变化;而且自转的顺、逆 , 陈鑫先生却未说明 , 也没有把手部公转的正旋、反旋和双手运转中的配合方式说明 , 更没有谈到手部缠法的规律 , 不免使初学者茫光然莫知要领 。 ”我根据洪均生先生传授 , 并参考陈鑫先生在眼、身、步、手方面的缠法理论 , 加以介绍 。
“顺着时针旋转方向为顺 , 反之为逆 。 ”洪均生先生却认为:“这还不能说明手足缠法的顺逆 。 因为手足是左右各二 , 右手顺时针旋转为顺 , 左手的顺时针旋转反为逆了 。 ”所以洪均生先生把这个说法仅用躯干的旋转 , 即身向左转为顺 , 右转为逆 。
腿部缠法的顺逆 , 则应以身体旋转方向而变 。 凡身向左转 , 则左顺而右逆;右转则右顺而左逆 。 顺缠应膝上提 , 逆缠应膝下垂 。 但只许一提一垂 , 没有双顺、双逆的变化 。 而且绝对不许向左右摇摆 。
手部自转比较易于区别顺逆 。 凡大拇指向外翻转将掌心转到向上 , 则为顺缠;小指向外翻转将掌心转到向下 , 则为逆缠 。
手与臀部配合着向左右、前后、上下旋转 。 则为公转 。 公转的方向有左、右、前、后、上、下的区别 。 左右及上下公转中的自转 , 只有一顺 , 一逆 。 即:凡手向右转、逆缠上开而顺缠下收的为正旋 。 开时逆缠以手领肘 , 以肘领肩 , 从心口前下颏旁斜向右上转 , 转到手高齐眼为度 , 这是上半圈 。 接着松肩、沉肘、塌腕 , 手指上扬 , 将肘收到肋旁 , 肘贴肋部 , 只用小臂带转经脐上转到心口前为度(掌心斜对心口) 。 陈鑫先生说:“一只手只管半个身躯”(在技击方面 , 手像岗哨 , 以防卫躯干为主) 。 陈鑫原话“以鼻为中界” , 洪均生先生恐学者误会为“必须将手收到鼻前” , 所以洪师将其改正为心口前 。 王宗岳《太极拳论》所说:“无过不及” , 当然应该有个界限作为过与不及的标准 。 陈式太极拳手法与躯干的配合便是:高不过眼 , 低不过脐 , 中不过心口(要求掌心斜对心口) 。 过则劲顶 , 不及则丢 。 一般说来从心口到眼的旋转约为90度为限 。 以上为正旋的规律 , 如云手的左右手或揽擦衣的右手运动 。
推荐阅读
- 太极拳名言名谚精选 陈式太极拳器械套路名称汇总
- 太极的高雅与庸俗 太极拳十大要论
- 太极拳的开合功 陈式太极拳
- 郝月如先生对太极拳身法的论述 练太极拳应注意什么
- 杨氏太极拳首传秘修桩法 练太极,论“架子”
- 阴阳相济论-关于陈式太极拳的十大关系 陈式太极拳诀窍
- 太极拳辩析录 陈式太极拳口传歌诀
- 知劲、折叠、懂劲 陈式太极拳的发力
- 陈式太极拳行拳要则背诵篇 太极拳论解
- 陈式太极拳实战 太极拳实战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