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上盘称顶劲 , 中盘称腰劲 , 下盘称裆劲 。 顶劲要向上虚领 , 腰劲要中正地旋转 , 不许前后摇摆 , 裆劲则要向下松塌 。
陈式太极拳的膝部随身体旋转方向一提一落 , 也是和裆部因长强穴后翻而开圆有直接关系的 。 裆部的圆否与灵活变化有关;膝的提落则与运动中的稳度有关 。 它的运动方法;凡身向左转 , 则左膝顺缠而上提 , 右膝同时逆缠而下垂;如身向右转 , 则右膝顺缠上提 , 而左膝逆缠下垂 。 腿、足、手的规律前文已讲 , 不再重复 。 至于配合 , 不外乎上下相随 , 内外相合 。
上面介绍 , 可以看出陈式太极拳动作要求完全符合对立统一法则原理 。 而其中 , 自转的顺逆变化是不可须知阴臾而离的 。 《太极拳论》所说:“欲避此病 , 须知阴阳 。 阴不离阳 , 含有几组对立的概念 。 它包括劲的虚实、刚柔、开合、进退、收放等 , 以及这些方面和方向的对立统一 。 我们试以手的顺逆缠法为例 。 顺缠是开劲 。 逆缠是合劲 , 这是必然的 。 但顺缠是开劲 , 逆缠是合劲 , 这是必然的 。 但顺缠时 , 手的小指向内旋 , 大拇指向外旋 , 岂不同时就有合法?开劲属刚 , 合劲属柔 。 开合、刚柔在同时的同一动作中表达出来 , 岂不便是刚柔相济 , 收即是放的对立统一法则?
陈式太极拳的公转是以自转的顺逆缠法配合着进行的正旋或反旋运动 。 正反旋法虽然走的是弧线 , 在转折之处则要走“S”或“S”形 。 陈鑫先生所说:“以势争来脉 , 出奇在转关 。 ”来脉 , 指的是对方着法的劲路;转关 , 指的是顺逆自转和正反旋法在变化转折处的时间方、角度的配合问题 。 这是关系技击方面怎样借劲 , 或变为截进的方法 。 “无过不及”乃是从拳的着法练得既正确有纯熟而自然获得的效果 。
《太极拳论》说:“由着熟而渐悟懂劲” , 又说:“懂劲后愈练愈精 , 默识揣摩 , 渐至从心所欲 。 ”可见对拳理拳法的认识 , 必须先认识什么是着法才行 。 我认为:懂劲应当了解它的技法上“为什么”要这样 。 懂劲应当在学式子的同时 , 先懂得每个势子中的动作是什么着 。 这一着和另一着在什么时候变化方向、角度 , 再进一步了解它的技法上作用 。 一般人总说:学套路不学推手 , 不能得到拳法奥妙 。 我认为 , 推手只是学式子后的一种科学实验 。 学者可以利用实验来检查平日所学所练的动作是否正确 。 如发现错误 , 便及时按照拳的规律进行纠正 。 这样 , 才能由着熟而达到懂的 。 陈式太极拳的配合变化有毫厘之差 , 若不知劲路的变化 , 便不可能达到四两拔千斤、我顺人背的良好效果 。
三、陈式太极拳 全身内外螺旋运动练习
陈式太极以练缠丝劲为主 , 向来有“重劲不重形”的说法 。 但这是对荔夫较深者专向内劲练习而说的 。 传统的练法是“始而意动 , 继而内动 , 然后形动” 。 是内动带外形 , 外形合内动 , 由内及外 , 以外引内 , 最后做到内外合一 , 表里一致 。 陈鑫先生说:“外之所形 , 莫非内之所发” 。 这些话都是说的“由内及外” , “内外合一”的练习方法 。
内动包括两 个方面:一是肌肉的动向安排;二是内劲的运转贯注 , 都是用意来指挥的 , 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 , 武禹襄解释为“心为令 , 气为期;神为主帅 , 身为躯使” , 这都是内动支配外形的明确规定 。 中医理论认为气血兼顾 , 以气为主 , 认为血的化濡筋 , 成髓养骨 , 也是依靠气的动力 。 陈式太极拳以调活气血 , 畅通经络为功能 , 以缠丝劲的技击方法为应用 , 其由内及外的锻炼方法 , 为前辈太极拳家所遵奉 。 现代教授太极拳者大都只讲外动 , 通常只笼统地说“以意识引导动作” , 对于内动的方法 , 则略而不详 。
推荐阅读
- 太极拳名言名谚精选 陈式太极拳器械套路名称汇总
- 太极的高雅与庸俗 太极拳十大要论
- 太极拳的开合功 陈式太极拳
- 郝月如先生对太极拳身法的论述 练太极拳应注意什么
- 杨氏太极拳首传秘修桩法 练太极,论“架子”
- 阴阳相济论-关于陈式太极拳的十大关系 陈式太极拳诀窍
- 太极拳辩析录 陈式太极拳口传歌诀
- 知劲、折叠、懂劲 陈式太极拳的发力
- 陈式太极拳行拳要则背诵篇 太极拳论解
- 陈式太极拳实战 太极拳实战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