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气论 陈式太极拳打手行功要求( 六 )


内劲的运转 , 带有螺丝旋转形状的缠丝劲 , 只有太极拳才能练出这种内劲 。
陈式太极拳的圆形动作 , 可以柔化对方的力量 , 并且随时可以转化为还击 , 做到“化就是击” , “击就是化” 。 所以陈鑫先生说:“胳膊令其骨转 , 方能以真劲引动” , 也是《打手歌》“引进落空合即出”所根据的原理 。 孙子兵法说“浑浑沌沌 , 形圆而不可败也 。 ”创造太极拳的人 , 懂得圆的运用最灵活 , 圆的力量最大 , 圆的力量最速 , 所以求圆是太极拳的特点之一 。 但是它必须通过螺旋式的缠丝劲来完成圆的运作 , 否则仍然是直劲 , 直劲碰到来力仍然要有顶撞 , 因此也就失去太极拳“化就是打”应有的作用 。 所以陈鑫先生说:“打太极拳须明缠丝劲 , 缠丝者 , 运中气之法门也 。 不明此 , 即不明拳”;又说:“拳中必用缠丝者 , 粘连之法 , 全在于此;引进之法 , 亦于此 , 不可忽也 。 功夫久能令人敢进 , 进则打之 , 退亦打之” 。
四、走架行功的心静用意
练陈式太极拳最重要的原则是“心静用意” 。 这指的是走架行功运动时 , 心神专一 , 意气不断地灵换 , 使任何动作都有一定的指向 , 没有顾此失彼的乱动 。 这个原则应始终贯串在整个练拳过程中 。 洪均生先生说:“人的动作是由意支配的 。 在习拳中 , 应把 意 理解为合乎拳法拳理的一种思维活动 , 是一种 理想 而非空洞的 幻想 。 我根据学拳的经验 , 认为学拳 , 特别是陈式太极拳 , 的确要用 意 而不用拙力 , 但并不是有力不好 , 而是要力与巧相结合 。 应当承认 , 力是第一个应当具备的条件;巧是学与练出来的善于用力的科学方法 。 所以力与巧不能偏废 。 ”
练拳时 , 未动之前 , 端正姿势 , 呼吸自然 , 摒除杂念 , 视而不见 , 耳如不闻 , 处于种无思无虑状态 。 术语:“气定神闲” 。 自觉全身安排妥当 , 已经心平气和 , 然后开始动作 。 既动之后 , 全神贯注地不断用意来指导每一个动作的正确性、连贯性和圆活性 , 动作的过程中内部现外形的开合虚实和自转、公转缠法旋转的配合变化务求上下相随 , 内外合一 , “以意行气 , 以气运身” , 意想劲到 , 动必合法;做到“ 练拳时面前似有人” , “交手时面前似无人” , “有人若无人”必有意的支配 , 这就是动必合法的意 。 陈鑫先生曾引用《周易》“系辞”:“寂然不动 , 感而遂通”这句话来形容练陈式太极拳时“静中触动动犹静”的情况 。
陈式太极拳诸前辈 , 把精神锻炼和肉体锻炼看作同样重要 , 甚至把前者看得更为重要 , 提出了“用意不用力”的原则 , 使所有动作在意识连续贯注下轻轻运动 , 不使拙力 , 从而提高锻炼的效果 。 这个“心静用意”的原则 , 太极拳家称作“练意”、“练气”、“练身” , 构成了陈式太极拳练法上意识、呼吸、动作三者密切配合的整体性和内外合一性 , 成为一种内外兼修形神并练优越的拳术 。
练太极拳所以能够治疗各种慢性病 , 能够增强体质和精神焕发 , 保持工作能力和延长寿命 , 其根本原因首先在于“静中触动动犹静”原则对人体所起的良好作用 。
练拳时“心静用意”要像做静功时“入静”一样 , 全部精神要用到动作上去 , 引导着动作 , 做到“意到表随” 。 《十三势行功歌诀》所讲的“势势存在心揆用意” , 武禹襄所说的“刻刻留意 , 方能所得 。 先在心 , 后在身”等用意引导动作的练法 。 这种练法会使学者本人感到意趣环生 , 其味无穷 , 会使旁观者看来 , 动作也显得柔和优美 , 好像行云流水 , 风吹杨柳那样自然 , 活泼悠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