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意不同处 触之则旋转自如( 二 )



《走架打手行功要言》明确指出 , 只有练成“触之则旋转自如”的功夫才能具有“引进落空 , 四两拨千斤”的太极拳特有的技击能力 。 根据《走架打手行功要言》和我个人多年修习太极拳的体会 , 我以为修习太极拳的核心目标是要获得“触之则旋转自如”的功夫 , 所有的练功要求和练功方法都是为了达到此目标的手段 。 从这样的认识出发 , 我认为放松、缠丝、背丝扣、周身一家等等都只是为了获得“触之则旋转自如”的功夫而采取的手段 , 如果将手段当作目的来追求 , 这样修练出来的太极拳不可能具有“引进落空 , 四两拨千斤”技击能力 , 所以这样的太极拳就不是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的的理论系统所阐述的太极拳 , 而是另一种类型的太极拳

我以为 , 从指导理论的角度来观察 , 可以有四种类型的太极拳 。 第一类 , 以《九要论》或《十要论》及陈鑫的缠丝劲说或背丝扣说为指导 , 虽然也讲柔化 , 但主要技击特征是跌打摔拿 , 主动击人 。 这类太极拳的重要代表是陈氏太极拳 。 陈氏太极拳是当今最走红的太极拳 , 因为它能满足某些好斗的中青年人的太极拳追求 。 第二类太极拳虽然也以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的理论系统为指导 , 但在他们似乎只重视整个理论体系中“极柔软然后极坚则”这句话 , 将松软看成是太极拳的核心 , 入门是大松大软 , 最高境界更是大松大软 。 这类太极拳的代表是李雅轩先生传承的杨氏太极拳 。 祝大彤先生将大松大软的理论发展到了极端 , 他的太极拳要求松到不挂一丝劲 , 松到不要腰 。 在这种极端理论指导下的太极拳除了有养生效果外 , 不可能获得“引进落空 , 四两拨千斤”技击能力 。 第三类太极拳完全以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的理论体系为指导的太极拳 , 修习的主要目的是获得“触之则旋转自如”的功夫 , 而放松、缠丝、周身一家、周身无有缺陷等等要求都只是达到“触之则旋转自如”目的的手段 。 这类太极拳的代表是武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及正统的杨氏太极拳 。 第四类太极拳是以现代体操甚至舞蹈的理论为指导 , 汲取太极拳的某些元素 , 编创出来的二十四式、四十二式及陈氏、杨氏、武氏、孙氏等竞赛表演套路 , 追求的目标是美观和难度 , 完全失去了太极拳特有技击功能 。

李亦畲用球形来比喻太极拳的“触之则旋转自如”的功能 , 他说:“胞弟启轩 , 尝以球譬之:如置球于平坦 , 人莫可攀跻 , 强临其上 , 向前用力 , 后跌;向后用力 , 前跌 。 比喻甚明 。 细揣其理 , 非‘舍已从人 , 周身一家‘之证明乎!得此一譬 , 引进落空 , 四两拨千斤之理 , 可尽人而明矣 。 ”经过多年反复地研读王、武、李的太极拳经典著作和对太极拳的不断的走架与推手实践 , 逐渐深化了对太极拳的体悟 , 我的心目中逐渐浮现出的太极拳形象是一个以腰部为球心的弹性球 , 在外力的作用下 , 这个弹性球会沿着外力作的方向用或收缩或膨胀或旋转的方法将外力化开 , 不让外力作用于球心 , 然后再以恰当的方法进行反击 , 必要时这个弹性球也可以前后左右移动 , 而放松、缠丝、周身一家等要求和技法 , 都自然地蕴含在收缩、膨胀、旋转、移动的弹性球中 。

当然 , 获得“触之则旋转自如”的功夫还不是太极拳的最高境界 , 太极拳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动作和气势都是一个浑圆球 , 达到这个境界时 , 内外、敌我、刚柔、胜负等二分性都已经不存在 , 或者说这些二分性都已经混而为一 。 这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 我认为“天人合一”才是太极拳的最高境界 , 这时拳脚功夫的修习已经降到第二位 , 第一位的事情是精神的修养 , 是修心 。 从“天人合一”的境界来来观察太极拳 , 健身、养生、技击都只是太极拳较低层次所追求的目标 , 到了最高境界 , 太极拳是人们进行身心修练的重要方法 , 从道家文化的角度来说 , 太极拳只是道家静坐修道的重要辅助手段 , 健身、技击等要求都降到了次要地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