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放松 , 不用力 , 就能感觉灵敏 , 就能使对方之力达不到己身而落空 。
著名太极拳陈微明先生曾讲:“推其手 , 腕松开;推其腕 , 肘松开;推其肘 , 肩松开 , 推其肩 , 腰松开 。 ”所有关节如互不相关的链子串在一起 , 节节松开 , 对方之力便不能达于己身 。 如果关节僵直 , 不能松开 , 牵一发而动全身 , 则必为对方牵动或推出 。
锻炼拳架时 , 全身都必须放松 , 毫不着力 。 用足底的前后蹬劲带动身躯的往前向后 , 以足底的贴地拧转带动两胯以及身躯的左右旋转 , 这就是一松到底 。 只有这样 , 才能使全身得到真正的放松 。
(二)劲气于脚、周身一家
太极拳讲究“化劲松净 , 发劲干脆 。 ”意思就是当化开对方来劲之时 , 能使对方完全落空 , 没有丝毫之力沾上己身 。 而当将对方发出的时候 , 可致其双足离地 , 腾空跌出 , 十分干脆利索 。
太极拳发劲干脆的原因之一是 , 除了身躯的前进、后退、左右旋转 , 以及两臂的运动 , 都要运用两足的蹬劲和贴地拧转之劲来带动外 , 还必须做到周身一家 , 节节贯穿 。 也就是两足底之劲带动两胯 , 以两胯之劲带动全身及两臂 。 足、胯、臂、手之间的劲 , 必须同时、同步 。 同时起动 , 同时到点 , 不能有松动、间歇河时间差 。 使足底之劲 , 直贯手指或发劲点 。 这就是劲起于脚 , 周身一家的锻炼方法 。
(三)运用内劲、摒弃拙力
要是太极拳发人致双足离地 , 腾空跌出 , 又必须具有充足的内劲 。
太极拳的内劲是一种富有弹性的劲 。 功深的太极拳家 , 发人时只是身躯微微一振 , 对方即如弹丸般腾空跌出 。 这就使所谓的“寸劲” 。
内劲来源于各关节间骨缝的松开和韧带的伸长 。 拙力来源于肌肉的紧张收缩 。
内劲与拙力是相互矛盾的 , 要使骨缝松开 , 韧带伸长 , 必然要使肌肉放松 。 如果肌肉紧张收缩 , 骨缝则不能松开 , 韧带也不能伸长 。
锻炼太极拳架时 , 要求全身肌肉尽可能的都放松 , 每到完势时 , 头有上顶意 , 沉肩、垂肘、坐腕 , 含胸、拔背 , 固命门 , 前送尾闾 。 这样才能达到骨缝松开、韧带伸长 , 关节松开 , 才能使足底蹬出之劲 , 直贯指掌或拳 , 打得又猛又脆 。
当然 , 要将全身的肌肉都放松时不可能的 。 例如:实腿的肌肉便是紧张的;在发劲时小腹部及命门处的肌肉也是紧张的 。
(四)往返折迭、连绵不断
高明的太极拳家将人发放出去时 , 似乎没有任何预兆 , 使人察觉不出力从何而来 。 这除了具备周身一家的整劲之外 , 必须用小圈转头 。 在用小圈转头时 , 决不能仅用上身或手运行 。 任何微小之处 , 均必须用足底的拧转和蹬劲来完成 。 上下势之间不能有丝毫的松动、扭曲 , 尤其注意念念不能中断 。 在定势放劲之时 , 动作似停非停 , 用意念将劲放出 , 用意念将劲从远处收回 , 这就使劲断意不断 。 此肘足底、两胯、两手之劲以及意念 , 均是同时、同步 。 收到意念到 , 内劲亦同时到 。
(五)试劲
试劲是锻炼太极拳架能否真正入门的重要阶梯 。 其方法为 , 从起势开始 , 老师以两手与学生的两手或发劲处的劲点相接 , 体察学生运劲是否劲起于足 , 是否同时同步周身一家 , 有无断续或凹凸之处;发劲时候劲起于足 , 再而尾闾、腰脊命门 , 继而臂、手;有否骨节松开、韧带伸长的弹簧劲 , 能否直达对方双足而使之跳起 。 势与势的衔接处和往返处是否有折迭 , 是否连绵不断 。 如试劲成功 , 则说明已能正确掌握太极拳架内劲的锻炼、运行和发放 。 从此 , 太极拳的功夫便可日益精进 。 但是 , 试劲是非常难于把握的 。 这全凭老师的细心体察 , 以及学生的悟性 。 有时 , 一个起势的发劲 , 往往要试上几天、几十天 , 甚至几个月 , 还不能成功 。 如果没有老师的体察、鉴别、引路 , 而全凭自己去“悟” , 那当然就更加困难了 。
推荐阅读
- 董英杰老师谈怎样学太极拳? 太极呼吸任自然
- 吴式 伽蓝益智长寿瑜伽修持法 太极起势的练法
- 艺术首在继承,贵在创新 太极拳之炼气
- 郑曼青 太极与养生 劲与物理
- 漫谈「猫行步」的医疗健身作用 有感“太极十年不出门”
- 陈雄著 十三种松胯状态 如何学练传统扬式太极拳
- 练拳时怎样才能做到身体平衡 太极拳的内外相合
- 拳架姿势与内功劲法 谈太极拳内功训练之感悟
- “听劲”的四个阶段学练 传承国粹,彰显太极神功-记“太极明师”李驻军
- 再谈太极起势 杨式太极拳的发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