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氢钠片是小苏打吗,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1)背景和目标
学生对醋的了解多一点,对小苏打的了解可能不多,对这两种物质混合后会发生什么的了解就更少了 。因此,学生对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缺乏经验 。
这节课让学生观察小苏打和白醋的剧烈反应过程,体会化学变化的奇妙和趣味 。
在这节课中,当学生混合醋和小苏打时,他们会看到明显的化学反应,比如看到气泡和听到冷笑 。发生这种化学反应是因为小苏打含有碳酸氢盐 。当醋酸与小苏打反应时,会产生一种新的物质,二氧化碳 。
对于二氧化碳的测定,我们不直接讲,而是通过实验观察对比,找到气体的一些性质,从而做出初步判断,再结合课本提供的材料,确定产生的物质是二氧化碳 。这是一个严谨的分析推理过程,可以提醒学生,分析推理的结论是否正确,必须通过实验来验证 。
科学概念
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
二氧化碳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气体 。
流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的结论 。
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科学的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
本课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和‘产生了什么气体’ 。
第一部分:观察小苏打和白醋
这节课我们要观察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所以首先要了解这两种物质 。这是观察两种物质反应的前提 。课本第32页的图片展示了小苏打和白醋的形态 。小苏打是一种白色小晶体,易溶于水,水溶液呈弱碱性 。在热空气中,它能缓慢分解并释放出部分二氧化碳 。当加热到270时,它完全分解并释放二氧化碳 。白醋是一种无色液体 。因为它含有醋酸,所以闻起来很酸 。观察这两种物质,了解它们的特性,就是为下一次活动做准备 。
第二部分: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 。
小苏打和白醋之间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组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可以用字母:AB-CD- AD-CB0表示 。复分解反应的本质是溶液中的离子结合成难以电离的物质(如水)、不溶性物质或挥发性气体,复分解反应趋于完成 。
小苏打和白醋怎么调?一般学生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先倒白醋,再加点小苏打;另一种是先放小苏打,再倒白醋 。事实上,这两种方法产生了相同的现象 。这个实验是定量的,考虑到一份小苏打和三份白醋就可以大致完成 。
小苏打和醋反应快,对学生有吸引力 。在反应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如果学生不知道产生的是什么气体,产生的气体可能会因为操作不当而流失,所以教材建议将玻璃片盖上观察 。用手摸摸玻璃的外壁,会觉得比之前稍微凉一点,因为这个反应是吸热的,这也是伴随这两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现象 。
在活动中,学生观察到的现象越多,就越有依据做出正确的判断 。所以要提醒学生不要只被气泡吸引,要全面细致地观察 。
第三部分:产生了什么气体?
小苏打与白醋反应时会产生大量气体,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很容易产生这样的疑问 。这是什么气体?如果鉴定出气体的身份,就很容易确定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属于哪一种变化 。教科书就是按照这个思路设计的 。
教科书设计了两个实验来测试产生的气体 。
实践中,用肉眼观察杯内气体与空气的差异,然后抽出两个实验进行测试 。
关于它是什么气体的判断,教科书提醒我们‘我们的实验证据不足以确定它是什么气体’,这是非常重要的,这是科学研究的态度 。因为证据还不够,其他气体,比如氢气、大气等稀有气体,可能只有从能够灭火且比空气重的证据才能达到这个门槛 。因此,从科学思维的严谨角度出发,建议学生不要根据经验来识别二氧化碳 。当然,教科书也展示了结论,‘科学家通过研究确定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 。在这里,首先要让学生明白‘研究’背后的含义,说明需要更多的证据,科学结论不能随便得出,这是教育学生科学态度的好机会 。
【碳酸氢钠片是小苏打吗,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教材还将汽水中的二氧化碳、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点蜡烛产生的二氧化碳联系起来,综合之前所学的知识,有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概念 。
最后,教材还提出‘观察玻璃里的液体,小苏打还在吗?剩下的液体还是白醋吗?这部分内容不要求学生掌握,而是引导学生在实验前通过观察留下的物质并与小苏打、白醋进行对比,来研究这些物质是什么 。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课后探索 。本模块的数据库中有信息介绍,可以为学生提供阅读和思考 。
(三)教学建议
1.观察小苏打和白醋 。
教师应提供小苏打和白醋供学生观察、描述和记录 。
(1)将一部分小苏打倒在纸上,观察特性,记录在表格上 。
(2)将一些白醋倒入玻璃杯中,观察其特性并记录在表格中 。
(3)将观察到的小苏打和白醋放在桌子中间,备用 。
2.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 。
小苏打和醋混在一起会怎么样?不
要满足于简单回答,而是要引导学生围绕这个话题,说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自己的猜想,还要请学生说明猜想的理由 。生活经验和猜想,都不是建立在科学观察的基础上的,所以未必能说出有事实依据的理由,但说了就达到了日的 。由此形成探究的情境,进行科学观察,收集科学事实 。
混合了小苏打和醋以后,"我看到了什么现象?"冒出气泡是混合后发生的现象 。"气泡"有许多文章可做,学生从生活经验中知道:有气才会出现气泡,冒出气泡说明小苏打和醋混合以后产生了气体 。因为产生了气体,才有用火柴去检测的理由 。把这些文章做足,有利于发展科学思维 。
用火柴检验小苏打和醋的混合物不要满足于"火柴熄火了"这个事实 。如果产生的气体,像氢气球中的气体那样,我们还能检测到它吗?气体没有上升,而是沉在杯子里,说明产生的气体比空气重,火柴在这种气体中会熄灭,两者共同说明这种气体的性质 。结合观察到的事实,作一点推理,既是认识逻辑的需要,又是发展科学思维的需要 。
(1)猜测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产生什么现象?
(2)讨论怎样混合,混合的数量是多少 。
(3)按照讨论的结果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当气体产生时,提醒学生把玻璃片盖上,用手摸玻璃杯,感觉温度的变化,同时记录混合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和产生的问题 。
在这个活动中,小苏打和白醋的比例一定要控制好,不然会造成很大的浪费 。
3.产生了什么气体 。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验证活动,也是培养学生思维发展的极好时机 。
(1)先观察杯中的气体与空气有什么不同 。当学生观察不出有什么不同时,提出用实验的方法继续检验杯中的气体 。
(2)指导学生用燃烧的细木条伸人杯中,观察火焰的变化 。提问学生,从观察到的现象中,获得了什么信息?根据这个信息,你们可以做出怎样的推断?
(3)像倒水一样,把玻璃杯中的气体倒在燃烧的蜡烛火焰上,能观察到什么现象?根据这种现象,你们又获得了什么证据?能做出怎样的推断?
(4)分析已经获得的证据,能判断出杯中的气体是什么气体吗?为什么?
(5)阅读教科书上的资料,说说科学家是怎样确定气体的成分的?
(6)观察玻璃杯中留下的物质,你们认为留下的是什么物质?能查阅资料找到结论吗?

碳酸氢钠片是小苏打吗,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文章插图
碳酸氢钠片是小苏打吗,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