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走架打手 冯志强论太极拳( 二 )


练太极拳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炼归于脐内丹田 , 藏于两肾命门的先天混元气 。 脐、肾、命门位于人体腰腹之中 , 所以又有“太极腰”之说 。 这就是我们练太极的根本所在 。
先天混元气炼好了 , 从练功角度讲 , 就能炼精华气 , 炼气化神 , 炼神还虚 , 化后天之物 , 转阴成阳 , 逆而运之 , 返本还元 , 复合太极混元之体 。 从养生角度讲 , 人体生命活动就能气化正常 , 循环有序 , 协调平衡 , 卫护表里 , 内强外壮 , 身心健康 , 益寿延年 。 从练拳角度讲 , 就能以意行气 , 气随意行 , 气运全身 , 周流不息 , 推动肢体筋骨整体的内外统一运动 。 从技击角度讲 , 就能化气血之力为动静、虚实、刚柔内劲 , 人不知我 , 我独知人 , 引进落空 , 四两拨千斤 。 拳谚说:“炼好丹田混元气 , 走遍天下都不怕” , “不是别有方 , 只是中气足” 。
五、混元太极拳的思想修炼
混元太极拳的思想修炼 , 大致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练拳须从无极始 , 先站无极桩 , 由无极而太极 。
(2)练拳似练活桩功 , 拳功合一 。
(3)练拳似画太极图 , 阴阳开合 , 螺旋缠丝 。
(4)练拳似静养休息 , 炼丹田功 , 修心养性 。
(5)练拳似自我按摩 , 舒通经络 。
(6)练拳似吐纳换气 , 似在气中游泳 , 采气换气 , 吐故纳新 。
(7)练拳似调济阴阳 , 平衡阴阳 。
(8)练拳似天人合一 , 将自身小太极融于天地大太极之中 , 逐渐达到天地人三者合一的境界 。
六、五式太极拳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由陈式太极拳演化及衍生和创新的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共五个流派既有共同点 , 又有不同处 , 体现了各自的经验和对太极拳理的发挥 , 形成了各自的风格特点(见下表) 。 习练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身体状况来选择 。

不在样式而气势 , 不在外面而在内 , 平日行功走架 , 须研究揣摩空松圆活之道 , 要神气鼓荡 , 全身好似气球 , 气势贵腾挪 , 身体有如悬空 。 两手无论高低曲伸 , 一前一后 , 一左一右 , 皆能灵活自如 。 两腿不论前进后退 , 左右旋转 , 虚实变换 , 无不随意所欲 。 日久功深 , 有不知手之舞之 , 足之蹈之境 。 明白原理 , 练熟身法 , 善于用意 , 巧于运气 , 到此地步 , 一举一动 , 皆能合度 , 无所谓不对 。
习者先求尾闾正中 , 正中者 , 脊骨根对脸之中间也 。 迈左步 , 左胯微向左上抽 , 用右胯托起左胯;迈右步 , 右胯微向右上抽 , 用左胯托起右胯 , 则尾闾自然正中;能正中 , 即能八面支撑;能八面支撑 , 则能旋转自如 , 无不得力 。 次则步法虚实分清 。 虚非全然无力 , 内中要有腾挪 , 即预动之势也 。 实非全然占煞 , 内中要贯注精神 , 即上提之意也 。 切记两足成双重之病 。 两肩须要松开 , 不用丝毫之力 , 用力则不能舍已从人 , 引进落空 。 沉肘即肘尖常向下沉之意 。 前膊和两股注意内中要有腾挪之势 , 无腾挪则不灵活 , 不灵活则无圆活之趣 。 又须护臀 , 臀不护则竖尾无力 , 便一身无主宰矣 。 又须养气 , 气以直养而无害 , 即沉于丹田 , 涵养无伤之谓也 。 又须蓄劲 , 劲以曲蓄而有余 , 并须蓄敛于脊骨之内 。 吸为合为蓄 , 呼为开为发 。 盖吸则自然提得起 , 亦挚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 , 亦放得人出 。 此是以意运气 , 非以力使气 , 是即太极拳呼吸之道也(此中所说“呼吸”专指太极拳的“开、合、蓄、发”而言 , 与吾人平常呼吸不同 , 请读者不要误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