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食症是什么引起的,小儿厌食症的发病原因复杂多样

导语: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在孩子的喂养和护理方面,大多数家长采用精细化喂养,过分追求高蛋白等营养物质,却忽视了均衡饮食的必要性,减少了除纤维以外的其他食物的摄入,使更多的孩子形成不良的饮食习惯,导致厌食 。儿童现代厌食症的发生多与儿童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有关 。家长过度关注孩子的吃饭情况也会造成孩子心理压力倍增,从而产生对吃饭的厌恶 。

厌食症是什么引起的,小儿厌食症的发病原因复杂多样

文章插图
一、小儿厌食症无明显发病季节,可发于任何季节,是较为常见的慢性病
概述
儿童厌食症是儿童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是指以食物需求减少、进食量减少甚至长期拒绝进食为特征的儿童常见病证 。本病无明显发病季节,可发生于任何季节,但在夏季湿热季节可加重症状 。
厌食症患儿一般精神状态正常(应与营养不良区分),但久病者也可能出现面色光泽不佳、身体消瘦、便秘等 。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有害的,所以应该是家庭护理应该重点关注的疾病之一 。
病名的认识
小儿厌食症是现代医学总结出来的一个病名,中国古代医学文献中没有记载和讨论过,但对它的认识从未停止过 。厌食症最早的记载可以在《黄帝内经》找到,后世的医生也讨论过,比如《幼科发挥》和《诸病源候论》的很多书中的“没胃口吃东西”,《小儿药证直诀》的“没胃口喝牛奶” 。
在现代医学中,1982年,张启文将其命名为《幼科条辨》厌食症 。1984年,王博岳等人主编的《医学院校《中医儿科学》将“厌食症”写成一个独立的病名,并详细论述了辨证论治、方药并用的治疗方法 。
厌食症是什么引起的,小儿厌食症的发病原因复杂多样

文章插图
病因病机
“儿童为幼阴幼阳之体”是指儿童未成熟,生理功能不全,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而成长 。小儿五脏“脾常不足”,说明小儿脾胃无论是形态还是功能都不完善,所以其受纳、衰变、传导功能都不完善 。
所以后天喂养不当,调养不当,很容易伤脾胃,导致厌食 。小儿的生理特点是“脏腑娇嫩,气机不足”,所以容易感受到外感邪气,而肺则顶部覆有华盖,小儿“常肺虚”,所以外感邪气先累肺 。儿童的病理特征变化迅速,肺癌易侵脾土,所以肺虚导致脾虚 。脾气虚动可引起厌食 。
【厌食症是什么引起的,小儿厌食症的发病原因复杂多样】小儿脏气清,用药宜灵活清淡 。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 。如果用药不慎,会伤脾胃 。药过寒,易伤脾阳,或过温过燥,易伤胃阴,导致运化异常,厌食 。“孩子安全了,就又饿又冷”“牛奶有时贵,食物贵又节俭”,这就建议家长不要过度喂养孩子,要有规律的喂养 。
孩子生理心理发育缺失,饮食不懂得自我调节 。如果家长不控制自己,或者不养成不挑食、按时吃饭的饮食习惯,会导致脾胃损伤、功能减弱、食欲不振甚至厌食 。孩子的内心充满了过剩,即“心总有过剩”,但它是相对的、不成熟的、不成熟的 。
厌食症是什么引起的,小儿厌食症的发病原因复杂多样

文章插图
小儿气血尚未成熟,心血不足,心灵功能也较弱,容易因心虚胆怯而受到惊吓,气机失调影响脾胃功能 。儿童脏腑发育不成熟,功能发育不完全 。如果被父母骂了,肝脾有病,脾脾受约束 。如果父母不够关心,他们的情绪是压抑的,长期wo
治疗厌食症,以调理脾胃为主,多采用清脾经、清胃经、揉腹等手法 。它具有无副作用、无痛苦、儿童依从性好的特点,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基础穴位选择:胃经、半门穴、脾经等 。调整脾胃之气穴位,恢复脾胃运化功能;对于腹胀的孩子,3岁以内加八卦,3岁以上顺时针揉腹理气消胀 。
面色萎黄或大便稀稀的儿童,减少清补脾的次数,加健脾和捏脊增加食欲和食欲 。治小儿便秘,清肠下七骨,清肠通便,三岁后,去六腑清泻热,加强泻腹降气能力;添加手脚发热、口干舌燥的儿童 。
补肾、揉涌泉穴以清虚热、滋阴;而先天不足的患儿则着重揉二马以补先天不足 。
这几组推拿处方不仅对次兼证辨证选穴还根据患儿年龄差异进行调整,充分地体现了中医“因人制宜”的治疗原则 。推拿辨证治疗90例厌食症患儿,经过三个周期治疗,有效率达97.78%临床效果明显 。运用健脾助运小儿推拿手法观察了30组脾胃气虚型患儿,手法选取以增强脾脏运化功能、化生气血的补脾经;消积导滞则按揉板门、掐揉四横纹 。
厌食症是什么引起的,小儿厌食症的发病原因复杂多样

文章插图
配合摩腹、分推腹阴阳等以刺激肠道蠕动,增强胃动力;点按足三里以刺激胃经气血;捏脊以提升阳气;同时随症加减,便溏者加补大肠、板门推向横纹、逆时针摩腹等手法以涩肠止泻;夜寐不安者则加推头面四大手法、揉百会等以镇惊安神 。此外,还强调注重家庭教育,纠正不良饮食习惯,营造良好就餐氛围对治疗患儿厌食起到重要作用 。
三、了解推拿手法的选择依据及原理,捏脊手法作用于脊柱两侧,需了解
补脾经
补脾经有健脾胃,补气血的作用,小儿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时常选取此穴位 。《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书》载:“大指属脾 。掐脾一节,屈指为补 。小儿虚弱,乳食不进 。”《幼科推拿秘书》认为,小孩身体虚弱,乳食少进,用推脾土的方法必定有效,尤其是补脾土可以增进食欲 。
又有《幼科铁镜卓溪家传口诀》载:“病在脾家食不进…再加大指面旋推,脾若初伤推即应 。”以上众多古籍文献记载都说明补脾经是治疗儿童食欲不振的首选穴位,对治疗厌食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现代研究表明,在治疗脾气虚患者时推脾土比清脾土更能提高唾液淀粉酶活性,说明推脾土在健脾助运,改善消化功能方面疗效颇佳,是治疗儿童厌食症必不可少的手法 。
清胃经
此手法可清热祛湿,和胃降逆,常用于治疗恶呕嗳气、食欲不振等消化系疾病 。胃位于腹腔上部,上接食管,下通小肠,在消化系统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其生理功能为受纳和腐熟水谷,饮食入口后,经食管入于胃中,在胃气通降作用下,暂存于内,进行初步腐熟,并将精微物质通过脾气转输运至全身 。
厌食症是什么引起的,小儿厌食症的发病原因复杂多样

文章插图
只有其生理功能正常发挥才能将水谷化为精微物质营养全身 。《诸病源候论》中有述:“脾胃二气,相为表里 。胃受谷而脾磨之,二气平调,则谷化而能食 。”说明脾胃两脏息息相关,一脏腑受损影响着另一脏腑的正常发挥 。《小儿推拿直录》:“胃,揉之运动脏腑之气血 。”由此可知清胃经可起到带动脏腑气血,加快气机运动,增强胃的腐熟水谷功能 。
揉板门
板门又称脾胃之门 。小儿推拿中常用此穴位治疗小儿腹胀、呕吐等故有消食化积、降逆止呕之功效,又因可治疗食欲不振等故可健脾和胃 。最早记载板门穴的古籍是《小儿按摩经》;《小儿推拿广意》载:“板门,揉之除气吼肚胀 。”说明揉板门可以消食化滞,运达上下之气,气机运行通畅,升降相助,则胃气运行无阻,脾胃纳运配合,则诸症可消 。
顺运内八卦
内八卦穴因可治疗小儿积食、腹胀、咳嗽痰多等症故有消食行滞,宽胸利膈,理气化痰等作用 。顺运八卦临床上多与补脾经、揉板门等手法配合,用于治疗乳食内伤腹胀、纳呆等症,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小儿按摩经》中曰:“运八卦,除胸肚膨闷…饮食不进用之 。”《推拿抉微》云:“重揉艮宫,治饮食不入 。”这些古代文献都说明八卦穴在治疗厌食症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
厌食症是什么引起的,小儿厌食症的发病原因复杂多样

文章插图
掐揉四横纹
四横纹因可治疗腹胀、消化不良等,故有化积消滞,理气行中之功效,又可治疗儿童烦热躁动故可退热除烦 。对四横纹最早的记载见于《小儿按摩经》 。《推拿抉微》中指出来回搓四横纹可调和气血,专治小儿瘦弱、不思饮食 。
《幼科推拿秘书》中记载掐四横纹可退热除烦 。四横纹穴与成人四缝穴相当,挑刺四缝穴治疗疳积在古代文献中有广泛记载,如《奇效良方》载“四缝四穴…是穴用三棱针出血,治小儿猢狲痨等证 。”
但挑刺四缝穴刺激量较大,疼痛较剧,易引起患儿哭闹,造成心理恐慌,故采用掐揉四横纹这一较轻柔手法代替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针刺四缝穴可抑制人体血清瘦素合成,降低血清瘦素水平,改善儿童食欲欠佳及食量减少症状,增加患儿体质量 。
捏脊
捏脊手法作用于脊柱两侧,此处属督脉和膀胱经循行,督脉总督一身阳经,调节阳经气血,故捏脊有助于激发阳气;脾腧穴、胃俞穴都为于膀胱经第一侧线上,是脾胃在背部的反射点,刺激脾腧穴、胃俞穴可加强外部与内部脏腑的联系 。
结语:因小儿厌食症发病率程逐年递增趋势,发病原因复杂多样,临床上也受到越来越关注 。西医在发病机制尚未完善情况下,治疗上多以补充微量元素及维生素、促进胃动力药物、调整肠道菌群分布药物,积极治疗原发病等对症支持治疗,但临床效果差强人意 。反观中医,辨证论治,疗效显著,展现了中医治病优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