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黄花菜疽病的症状识别和防治


黄花菜(学名:Hemerocallis citrina Baroni), 又名金针菜、柠檬萱草, 属百合目, 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根近肉质, 中下部常有纺锤状膨大 。 黄花菜性味甘凉, 有止血、消炎、清热、利湿、消食、明目、安神等功效, 对吐血、大便带血、小便不通、失眠、乳汁不下等有疗效, 可作为病后或产后的调补品 。

【防治】黄花菜疽病的症状识别和防治

文章插图

黄花菜的形态特征
【【防治】黄花菜疽病的症状识别和防治】摺叶萱草多年生草本, 高30~65厘米 。 根簇生, 肉质, 根端膨大成纺锤形 。 叶基生, 狭长带状, 下端重叠, 向上渐平展, 长约40~60厘米, 宽2厘米~4厘米, 全缘, 中脉于叶下面凸出 。 花茎自叶腋抽出, 茎顶分枝开花, 有花数朵, 大, 橙黄色, 漏斗形, 花被6裂 。 蒴果, 革质, 椭圆形 。 种子黑色光亮 。 植株一般较高大;根近肉质, 中下部常有纺锤状膨大 。 叶7-20枚, 长50-130厘米, 宽6-25毫米 。
花葶长短不一, 一般稍长于叶, 基部三棱形, 上部多少圆柱形, 有分枝;苞片披针形, 下面的长可达3-10厘米, 自下向上渐短, 宽3-6毫米;花梗较短, 通常长不到1厘米;花多朵, 最多可达100朵以上;花被淡黄色, 有时在花蕾时顶端带黑紫色;花被管长3-5厘米, 花被裂片长(6-)7-12厘米, 内三片宽2-3厘米 。 蒴果钝三棱状椭圆形, 长3-5厘米 。 种子20多个, 黑色, 有棱, 从开花到种子成熟需40-60天 。 花果期5-9月 。
黄花菜疽病的症状识别和防治
黄花菜疽病的症状特点:
主要危害叶片, 也可危害花薹 。 叶片染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 半圆形或椭圆形, 褐色, 边缘色深褐, 发病与健康部位分界较明晰, 有的病斑外围出现黄晕 。 病斑扩展并连合为条斑, 致叶片变灰褐至灰白色干枯 。 后期病部出现小黑点病征(病菌分生孢子盘及分生孢子 。 )黄花菜疽病的病原及发病特点:
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的刺盘孢属, 包括百合刺盘孢[ColletotrichumliliacearumFerr.]和胶孢刺盘孢[C.gloeosporioidesPenz.] 。 两菌均以菌丝体及分孢盘在病株上或随病残体遗落在土中越冬 。 但在温暖的南方, 越冬期并不明显 。 病菌分孢盘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可借助风雨或小昆虫活动辗转传播侵染致病 。 温暖潮湿的天气或植地环境有利于发病 。 过施氮肥、植株生势过旺易发病 。 低洼潮湿、排水不良或叶螨危害重的地块也易发病 。 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 。 在近年国内推介的13个黄花菜品种中(大多为地方品种), 一般表现抗病性或抗逆性较强的有:荆州花(黑嘴子花)、猛子花(棒棒花、棒槌花)、四月花(芒种花)〔以上均为湖南邵东地方品种]、大鸟嘴(江苏淮阴)、绿顶(浙江缙云)、渠县黄花(四川)、金黄花(湖北天门)、沙苑黄花菜(陕西)等, 是否也抗炭疽病, 则有待于各地进一步观察确定 。 黄花菜疽病的防治方法:
1)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品种 。
2)加强肥水管理 。 适时喷施叶面肥, 尤应合理及时施用春苗肥、催莲肥、壮蕾肥和冬苗肥, 使植株营养与生殖生长协调, 壮而不过旺, 增强抗病力;适时适度浇灌, 注意清沟排渍, 提高根系活力 。
3)及早喷药控病 。 发病前最迟于见病后, 喷施70%托布津+75%百菌清(1:1)1000―1500倍液, 或30%氧氢化铜+70%代森锰锌(1:1)800―1000倍液, 或50%施保功可湿粉1000倍液, 或25%炭特灵可湿粉500倍液, 或80%炭疽福美可湿粉800倍液, 2―3次或更多, 隔10―15天1次, 交替施用, 前密后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