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的人物成就

李中梓(1588~1655年) , 字士材 , 号念莪 , 又号尽凡 , 汉族 , 上海浦东惠南镇人 。 他父亲是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 , 故中梓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 , 幼年时擅长文学、兵法 , 因屡试不第 , 加之体弱多病 , 乃弃仕途而学医 。 他悉心钻研医学名家的著作 , 深得其中精要 , 对中草药物的药性进行反复研究 , 并用于临床实践 , 在实践中创立了自己的医学理论 , 成为一代名医 。
 
人物成就
· 著作
著有《内经知要》、《药性解》6卷、《医宗必读》10卷、《伤寒括要》2卷、《本草通玄》2卷、《病机沙篆》2卷、《诊家正眼》2卷、《删补颐生微论》4卷、《李中梓医案》等 。 《诊家正眼》、《本草通玄》、《病机沙篆》三书 , 1667年汇刊在一起 , 署曰《士材三书》 。 《李中梓医案》本书共收医案50多则 , 不分门类 , 不立标题 , 大多为内科杂病疑难治案 。 书中体现出李氏长于脉诊和辨证 , 处方灵活 , 案语明晰 。 初未刊行 , 后收入李延昰《脉诀汇辨》中 。
 
· 医术教育
1.知名弟子
李氏门人以吴中医家为大多数 , 其中以沈朗仲、马元仪、蒋示吉尤卓越 。 至于马元仪门人又有叶天士、尤在径 , 一则创立温热论治有功 , 一则阐发仲景经旨得力 , 更使吴中医学得以进一步的发展盛行 。
 
2.治学方式
李氏治学 , 博采众长而不偏执一家 。 他十分重视阴阳水火的相互关系 。 认为阴阳水火是万物之本 , 而于人身之中即是气血 。 水火宜交不宜分 , 水火的升降出入 , 运动不止 , 推动了万物的生长和发展 。 在水火阴阳的关系中 , 阴虽根于阳 , 阳虽根于阴 , 然阴阳二者 , 阳于生命活动尤为重要 。 既然阳于人体如此重要 , 因此 , 气血阴阳俱虚者 , 补气补阳当在其先 , 提出“气血俱要 , 而补气在补血之先;阴阳并需 , 而养阳在滋阴之上”的论调 。 李氏重阳气的思想 , 与张介宾之说颇为—致 。 不过 , 张氏重阳气主张温补肾命 , 而李氏强调补气补阳药的运用而已 。 正因为李氏重视先后二天 , 因此其临床多从脾肾入手 , 重视先后二天的调理 。 其治疗内伤杂病 , 诸如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附子理中汤、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均为习用之剂 。
【李中梓的人物成就】 
李中梓在脏腑辨证方面特别重视脾和肾 , 他在《医宗必读》中专以“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的命题展开讨论 , 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
 
3.医术理论
李中梓认为 , 治病求本 , 即要掌握生命之本 。 而生命之本 , 不外乎先天之本与后天之本两个方面 。 先天之本在肾 , “肾为脏腑之本 , 十二脉之根 , 呼吸之本 , 三焦之源 , 而人资之以为始者也 。 ”肾精充盛 , 则脏腑之精充足 。 而元气又是诸气之本 。 无论脏腑之气 , 经脉之气 , 均以元气为根 。 故尔 , 要保全生命 , 必须保护先天肾中精气 。 与此同时 , 后天脾胃也是十分重要的 。 他说:“饷道一绝 , 万众立散 。 胃气—败 , 百药难施 。 一有此身 , 必资谷气 , 谷气入胃 , 洒陈于六腑而气至 , 和调于五脏而血生 , 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 。 故曰后天之本在脾 。 ”其基本思想 , 与李东垣脾胃为元气之本的认识相一致 。 既人在生长过程中 , 需时刻依赖水谷之气的不断资养 , 五脏六腑由于水谷之气的不断资养才得以发挥其功能作用 。 而水谷之气的化生有赖于脾胃 , 故脾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至关重要 。
 
既然脾肾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至关重要 , 故李氏在诊断、治疗诸方面 , 十分重视先后二天亏损的调治 。 认为脉法需强调胃、神、根 。 胃气与肾气之盛衰 , 确是人体生命之根本 。 故诊脉需重视脉中胃气与肾气之盛衰 , 确是诊法中最关键之处 。 至于治疗 , 李中梓则接受李东垣、赵献可、薛已诸家之说 , 从脾肾先后二天入手 。 故其在《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中说:“治先天根本 , 则有水火之分 , 水不足者 , 用六味丸壮火之主 , 以制阳光;火不足者 , 用八味丸益火之源 , 以消阴翳 。 治后天根本 , 则有饮食劳倦之分 , 饮食伤者 , 枳术丸主之 。 劳倦伤者 , 补中益气汤主之 。 ”六味、八味二方 , 本为赵献可善用补肾命水火之剂 , 而枳术丸、补中益气汤又是李东垣补脾胃之神剂 。 薛氏宗二家之说 , 先后天并重 , 李氏对此十分赞尝 , 故说“每见立斋治症 , 多用前方 , 不知者妄议其偏 , 惟明于求本之说 , 而后可以窥立斋之微耳 。 ”因此 , 其治病宗薛氏之法 , 取方于六味、八味、枳术、补中益气诸方之间 , 效果显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