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拂一先生发表在《教育与科学》杂志的文章是如何描述当时的普洱茶的制法的:?“(普洱茶经晒干初制后)或零星担入市场售卖 , 或分别质量装入竹篮 。入篮须得湿以少许水分 , 以防齑脆 。竹篮四周 , 范以大竹箨(俗称饭笋叶) , 一人立篮外 , 逐次加茶 , 以拳或棒捣压使其尽之紧密 , 是为“筑茶” 。然后分口堆存 , 任其发酵 , 任其蒸发自行干燥 。所以遵绿茶方法制造之普洱茶叶 , 其结果反变为不规则发酵之暗褐色红茶矣 。”(这里所说的红只是指叶底和汤色 , 与我们现在所说的红茶不同)这种包装在用细篾缠牢后 , 还要用铁棍或木、竹棍对穿 , 钻上气孔 , 每件一般直穿3~5孔 , 横穿2~4孔 , 以利潮水后的自然干燥 。?A、底茶:粗梗黄叶 , 质量较低 。以二拨春尾及谷花二水中之老叶粗梗充之 , 须用刀剁成小片 , 最忌水潮 。此项茶占全体原料百分之四十 , 居紧茶之最内层 。?B、高品:带黑黄色 , 夹有小梗黄叶 , 大半为春尾茶 , 须潮水发酵后方能揉制 , 占原料百分之三十 , 居底茶之外层 。?C、梭边:用二拨春茶及黑色或条子充之 , 粗梗黄叶 , 须认真拣出 , 亦须潮水发酵 。质最佳 , 居茶之最外层 , 亦占原料百分之三十 。?以上三种 , 底茶不拣 , 高品拣去粗梗 , 梭边须认真拣剔 , 否则有损美观 , 且制时易于伤手 。?第二步 , 剁茶底茶须先剁碎 。剁茶时用砧板 , 位置于灶之附近 , 所以便于搬运 。?第三步 , 潮茶高品、梭边概须潮水 , 使其发酵、生香且柔软便于揉制 。潮时将拣好茶三四篮(约百五十斤)铺地板上 , 成团者则搓散之 , 取水三喷壶匀洒叶上 , 然后用耙用脚 , 翻转匀拌 , 又再铺平 , 洒水拌搅至三次为止 。大约每百斤茶用水约三十余斤 , 潮毕则堆积一隅 , 使其发酵 。皮面易被风干 , 故须时加以水 , 曰被单水 , 水量为一壶半 。如为细茶 , 则所须水量较少 。潮工非熟练不能胜任 , 水量过多 , 则茶身易于粘袋破烂 , 且干后收缩 , 茶身变小不合卖相 。过少则揉时伤手 , 且分量太重 , 不适包装输运 。底茶绝不能潮水 , 潮水者内起黑霉 , 曰中心霉 , 不堪食用 。劳资纠纷时 , 工人时用此法 , 为报复资方之计 。?这段文字大家回去可以慢慢琢磨 , 他里面讲了一些东西 , 是过去蘑菇头紧茶的发酵工艺 , 也包括装篮的茶的工艺 , 就是说为什么过去茶是红汤 。?工艺分三步:筑茶、剁茶、潮茶 。第一步筑茶已有水湿过程 。第三步潮茶:外面两层都要洒水 , 茶水比例10比3 , 圆茶的工艺没有第三步 , 但第一步筑茶是有的 , 装蓝之前已有水湿 , 湿水以后在压紧 , 也要撒水发酵 , 这个茶里就会有些发酵 , 这个发酵和现在渥堆发酵有些接近 , 但是程度轻很多 。类似于轻渥堆 , 所以 , 会红汤 。。?实际上做号级茶 , 压完以后还有个发酵过程 , 他熟是晒干的 , 他好象很多东西都要阴干?总结红汤的原因:?1、采摘后杀青不及时 , 因为过去茶山离茶庄、茶号远 , 过去没有机械化设备 , 没有摩托车这些 , 都是用人背着走路这些当时条件有限 , 杀青不及时 , 有萎凋;?2、茶叶运输过程中 , 防止茶叶破碎 , 要洒水;?3、茶压好之后 , 有些茶必须要发酵 , 我看到过文件 , 50年代勐海茶厂刚刚学做七子饼 , 他压完以后就这样处理的 。
推荐阅读
- 教你如何洗茶
- 普洱茶重要成份之糖类化合物
- 普洱茶渣有哪些妙用?
- 喝茶有“八戒” 你都知道吗?
- 怎样品味茶香?
- 蜂蜜柠檬茶,美白防辐射
- 敬茶是修养
- 岳峰---轻松看懂老茶
- 茶解读:渥堆是什么?
- 为啥古树茶越喝越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