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绍:我学中医,是因为别人对它的诋毁( 三 )


【李克绍:我学中医,是因为别人对它的诋毁】
例如《素问·经水篇》, 以中国的河流, 江、淮、湖、海等比拟十二经脉, 意义就不大 。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认为, 人从七岁起, 每加九岁, 如十六岁、二十五岁、三十四岁、四十三岁、五十二岁、六十一岁, 皆形色不相得者的大忌之年, 这更是形而上学 。 《难经·四十一难》解释肝脏为什么有两叶, 认为是“去太阴尚近, 离太阳不远, 犹有两心, 故有两叶 。 ”“三十三难”用五行解释肝肺, 不但把五行讲成机械教条, 而且他所说的肝在水中生沉而熟浮, 肺在水中生浮而熟沉的说法, 也与客观事实不符 。 还有, 如“十九难”的“男子生于寅”“女子生于申”等, 星相、子平者流引用这样的术语, 还有可说, 若在有关生命的医学著作中, 加以引用, 岂不荒谬!

不但阅读这些经典要一分为二, 就是为这些经典医学所作的注疏, 阅读时也要有分析、有批判, 有的竟不是错在经典, 而是错在为这经典所作的注疏上, 如果不加分析地照搬不误, 就会自误误人, 流毒无穷 。 就拿《伤寒论·辨脉法》中的“风则伤卫, 寒则伤荣”来说, 这不管是王叔和所加入的, 或者是《伤寒论》原来就有的, 都是似是而非的不可捉摸之辞, 尽管这种学说在中医界已经泛滥了约有千年之久, 我们也不要不懂装懂, 自欺欺人 。
 
再如伤寒传经之说, 也同样如此, 本来是很平易近人的一部外感病学, 却用什么循经传、越经传、首尾传、表里传、传足不传手等虚构之词, 把《伤寒论》越讲越离奇, 越讲越糊涂 。 如此等等, 读了以后如果只知推崇, 不加批判, 就不如不读 。 孟子曾说过,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 尊重前人, 是必要的, 但是“信而好古”, 只是在经过一番分析之后, 才有意义 。 以上这些, 仅仅是举了几个明显的例子, 在中医的著作中, 无论是经典著作, 或者非经典著作, 这类的例子还有很多 。 我在初学时, 由于不敢批判, 也不善于批判, 曾经浪费了很大一部分精力, 今天, 为了避免后来者步我的后尘, 特此介绍出来, 希望学者作为借鉴 。

李克绍:我学中医,是因为别人对它的诋毁

文章插图

(三)提倡拜师访友, 但关键在于自学
韩愈《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 。 ”《礼记》云:“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 。 ”《易·兑卦》:“君子以朋友讲习 。 ”这些都说明, 拜师访友, 是学者求进步的有效之路 。 但是良师益友虽然重要, 却不是关键性的问题 。 俗语说得好, “师傅领进门, 修行在各人 。 ”“大匠能与人规矩, 不能与人巧 。 ”学习任何事物, 最关键的问题, 总是在于主观努力 。

我的学习过程, 基本上是自学, 既无名师, 也无益友 。 这并非我预见到自学比拜师访友重要, 只是由于我所处的农村环境, 不必说名医, 就连一般的普通医生, 也是凤毛麟角 。 拜谁为师?哪里访友?只好蒙头苦学了 。 在自学之中, 难题常常是一个接着一个, 以致废寝忘食, 苦思冥索, 往往还是得不到解释 。 但是一旦有悟, 却又非常牢固, 这比只听人讲, 不下工夫, 深透多了 。 所以我对于医学中的某一些问题, 常常有不同于其他人的一些看法 。 这并非为了标奇立异, 可能是由于没有深受旧框框的影响, 破旧就比较容易些的缘故吧!所以我有时这样想:凡事都要一分为二, 缺乏良师益友, 迫使我主观努力, 坏事也带来好事 。

话再说回来, 即使有良师益友, 仍然应当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 把师友的见解, 化为自己的知识 。 如果不这样, 就不算学到手 。 也有的人, 确实下了一定工夫, 但还是融化不了, 总觉得有龃龉, 这就应当作两方面的考虑:可能是自己领会的还不够, 也可能是师傅的说教本身就存在问题 。 对师傅一定要谦虚, 但师傅究竟也是一个普通人, 不是神仙, 不一定白璧无瑕, 处处都对 。 我们跟师傅学习, 应当采取这样的态度, 我们转教学生, 也应当提倡学生采取这样的态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