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绍:我学中医,是因为别人对它的诋毁( 四 )



提倡拜师访友, 不一定必须是名家前辈 。 名家前辈当然更好, 但即使不是名家, 不是前辈, 也都可以受到启发与教益 。 因为人总是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 就是愚者也会有千虑之一得么 。 譬如我在《伤寒论》的教学中, 就有一两个问题, 是在同学提问的启发下才得到解决的 。 孔子说过, “三人行必有我师”, 就是这个道理 。



(四)要钻得进去, 更要跳得出来
学习祖国医学, 根据内容的不同, 大概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以物质为基础的, 如生理、病理、药性等, 这些必须仔细钻研, 步步深入, 学深学透, 不能粗枝大叶, 满足于模棱两可, 似懂非懂 。 另一种是属于象征性和概念性的, 如五行生克、“心为君主之官”等, 这些只要明了它的指归、大意就可以了, 不能在字句上吹毛求疵, 挑三剔四 。 因为这样往往会形成钻牛角, 走进死胡同 。 这两种情况我都有亲身的体会 。

李克绍:我学中医,是因为别人对它的诋毁

文章插图

举例说, 我学习《伤寒论》时, 遇到的第一个难题, 就是“风伤卫”“寒伤荣”的问题 。 在什么程度上算是风?在什么程度上算是寒?风为什么选择了卫?寒又为什么选择了荣?这不是钻牛角, 这是正确的学习态度 。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几乎查遍了我所能找到的一切注解, 尤其是一切名家的注解, 其中能讲出道理, 并比较为大多数人所公认的是:风属阳, 卫亦属阳;寒属阴, 荣亦属阴 。 风之所以伤卫, 寒之所以伤荣, 是以阳从阳, 以阴从阴的缘故 。 这真太玄妙了 。 就这样人云亦云吧?但这都关系到医学中最基本的生理、病理, 关系到具体的临床实践, 不能不懂装懂 。 于是我结合《内经》, 证诸临床, 详细阅读, 仔细推敲, 终于发现, 这并不存在什么“阳从阳”、“阴从阴”那样的奥秘, 太阳中风和伤寒之所以有汗或无汗, 只不过是卫气受邪后的开合失司而已 。 这样, 从病理得到了正确的解答, 就是钻进去了 。



除此以外, 在中医的生理、病理方面, 还有一些术语, 如“清阳下陷”, “阴火上冲”, “阳不归阴”, “阴不潜阳”, “血中之气”, “气中之血”等等, 这都有物质基础, 必须讲个究竟, 必须钻得进去, 只会照抄硬搬,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是不应当的 。



能钻善钻, 固然是好事, 但是不应深钻的也去钻, 或者钻的不得其法, 也会走入绝路, 拔不出脚来 。 现举一个简单例子加以说明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这么一句话:“能知七损八益, 则二者可调 。 ”什么是七损八益?注家们争论不休, 目前所知, 已有四种解法, 这四种解法, 都是在“七”“八”上找论据, 争论不休, 迄无结论 。 我认为, 没有必要去钻“七、八”的牛角, 这很可能如“七上八下”, “七高八低”, “七大姑八大姨”之类, 是数量形容词, 是表示复杂多数的意思 。 我觉得跳出这个圈子, 比跳不出来好 。

在祖国医学中钻入牛角中跳不出来的例子还有不少 。 譬如把五行讲得太死, 就会出现这种情况 。 陶渊明自己说, 他好读书不求甚解 。 这个“不求甚解”, 不能理解为自我欺骗, 应当是不钻牛角的意思 。 不钻牛角就不至于变成书呆子 。

钻得进去, 跳得出来, 这是辩证的统一 。 因为只有钻得进去, 才能跳得出来 。 譬如吴鞠通说他跳出伤寒圈子, 并不是他不钻研伤寒, 相反地, 是已经在伤寒方面下了很大工夫, 但在临床上单走伤寒这条路又走不通, 才不得不跳出伤寒圈子而另走新路:撇开六经辨证, 改为卫气荣血与三焦辨证;不用辛温发汗, 改用辛凉解表;不必先解表后攻里, 也可以表里双解, 或先泻下, 使下后里气通而表邪亦解 。 这足以证明, 只有钻得进去, 才能跳得出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