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厥阴病证治法
(1)消渴 , 气上撞心 , 心中疼热 , 饥而不欲食 , 食则吐蛔 , 下之利不止 , 是寒热错杂证 , 治疗也当寒温并施 , 乌梅丸是厥阴病寒热错杂证的主方 , 又善治蛔厥证与厥阴久利 。
(2)吐逆自利 , 食入即吐 , 气味酸臭浑浊 。 本证也是上热下寒 , 证情比较复杂 , 故也寒热并投 。 上热宜清 , 下寒宜温 , 正虚宜补 , 用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药如方名)治之 。
(3)下利不止 , 手足厥逆 , 咽喉不利 , 唾脓血 。 邪热当清 , 寒邪当温 , 正虚当补 , 郁阳当宣 , 寒热杂呈 , 故用药也当温凉补散兼施 , 用麻黄升麻汤 。
(4)利下粘腻脓血 , 腹痛 , 里急后重 , 肛门灼热 , 口渴 , 脉数有力 , 是热性下利 , 故以大苦大寒的白头翁汤治之 , 有很高的疗效 。
(5)血虚受寒 , 正气被郁 , 手足厥冷 , 脉细欲绝 , 当归四逆汤最为适用 。
(6)干呕、吐涎沫、头痛 , 为寒饮呕吐 , 用吴茱萸汤 。
文章插图
2.厥阴病变证治法
(1)呕而发热 , 是病邪由阴转阳的佳兆;法当因势利导 , 用小柴胡汤和解之 。
(2)下利谵语是实热下利 , 厥阴邪热外出 , 与肠胃之热相合 , 因燥实尚未结鞭 , 故只宜小承气汤缓攻之 。
3.厥逆证治法
(1)下利厥逆 , 大汗出 , 身微热而恶寒 , 小便不利 , 脉微欲绝 , 阴盛阳微 , 阳气有外脱之象 , 为寒厥证 , 急当扶阳抑阴 , 用四逆汤 。
(2)口干、舌燥、烦渴引饮、小便黄赤 , 属热厥证 , 用石膏汤 。
(3)肤冷、时静时烦、得食呕吐、常自吐蛔、为蛔厥 , 乌梅丸具有降逆止呕 , 温胃安蛔 , 故为蛔厥主方 。
三、少阴病证治
· 临床表现
《伤寒论》说:“少阴之为病 , 脉微细 , 但欲寐 。 ”
“少阴病 , 恶寒身蜷而利 , 手足逆冷者 , 不治 。 ”
概括:少阴病是六经中最后层次和最危重的阶段 , 多出现精神极度衰惫、欲睡不得 , 似睡非睡的昏迷状态 。 少阴病是邪在心肾的病变 , 分寒化热化二种 。
· 病理机制
阴气不足 , 故脉微 。 阴血不足 , 故脉细 。 虚弱萎靡故但欲寐 。 心肾水火不济 , 病邪从水化寒 , 阴寒内盛 , 故出现一派寒化症状 。 若病邪从火化热伤阴而阴虚阳亢 , 则出现一派热化症状 。
文章插图
· 治则方药
少阴病的治疗原则 , 以扶阳 , 育阴为主法 。 寒化则扶阳 , 宜温补法;热化则育阴 , 宜兼清热法 。 少阴兼表用温经发汗法;实热内结用急下存阴法 。
1.寒化证
本证是少阴病过程中较多见的 , 其症状是:无热恶寒 , 脉微细 , 但欲寐 , 四肢厥冷 , 下利清谷 , 呕不能食 , 治疗当以回阳救逆为急务 , 宜四逆汤 。
2.热化证
以阴虚阳亢和阴虚火热相搏二种为主:
①心烦、不得卧、口燥咽干、舌尖红、脉细数、属阴虚阳亢 , 宜清热育阴的黄连阿胶汤 。
②下利、小便不利、咳嗽、呕吐、口渴、心烦不得眠 , 用猪芩汤滋阴清热 , 分利水气 。
3.少阴兼太阳表实证
发热恶寒无汗、足冷、脉反沉 , 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或麻黄附子甘草汤(药如方名) 。
4.少阴兼阳明里实证
口燥咽干 , 腹胀鞭满而痛 , 不大便或下利清水 , 宜用大承气汤急下存阴 。
中医辨证方法之一 。 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来划分疾病的深浅及邪正盛衰的辨证方法之一 。 汉代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等篇的基础上 , 结合伤寒病证的传变特点总结而成 。 适用于外感病的辨证 。
推荐阅读
- 中医六经辨证简介
- 1 中医六经辨证—三阳病
- 郁证的症状有哪些?郁证有什么表现?
- 心情抑郁?易怒易哭?有可能是郁证|郁证的中医辨证论治
- 尿血怎么办?中医帮助你有效调理|尿血的中医辨证论治
- 关于尿浊的中医辨证论治你了解多少?
- 气滞如何调理?常见方法有这几个
- 气功养生的练习要领
- 中医辨证新冠病毒感染
- 有趣的中医养生小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