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大佛“花脸”症复发:木质鼻子整修3年再次发黑, 如何治水成保护关键

本文转自:上游新闻
四川省乐山市位于成都平原南部 , 古称嘉州 , 因为境内的峨眉山和乐山大佛 , 近年来成为了国内“网红”旅游目的地之一 。而位于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之处、护佑了嘉州城千年之久的乐山大佛被越来越多人认识的同时 , 也再次面临自己所独有的“花脸危机” 。
1996年 , 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 但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所处的凌云山完整的生态体系 , 乐山大佛长期被各种病害所困扰 。为此 , 文物保护部门作出了巨大的努力 , 2019年开展的最新一轮整修 , 让千年大佛再次“容光焕发” , 然而仅仅过了不到三年 , 病害再次来袭 。
2月23日 , 上游新闻(报料微信号:cnshangyou@163.com)采访人员走访乐山大佛景区发现 , 完成整修近三年之后 , 乐山大佛的整个鼻子再次呈现深黑色 , 有植物生长在佛像身体多个部位 。有专家对上游新闻采访人员表示 , 2019年的整修中采取的措施多为“治标”的临时性措施 , 从表面清除大佛脸部等处的发黑物质 , 效果并不会持续较长时间 。而想要从根源上治理大佛的“花脸病” , 还需要从治理水害等多角度入手 , 但对文化遗产乐山大佛的治理 , 必须慎之又慎 。
乐山大佛“花脸”症复发:木质鼻子整修3年再次发黑, 如何治水成保护关键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2月23日 , 四川乐山 , 经过2019年整修的乐山大佛本体再次出现生物危害 。摄影/上游新闻采访人员 沈度
千年大佛“黑鼻子”困扰
乐山大佛 , 别名凌云大佛 , 位于乐山市区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 , 官方将其定义为世界最高、最大的古代石刻弥勒佛像 , 与凌云山、乌尤山、巨形睡佛等景点共同组成乐山大佛景区 。1996年 , 峨眉山—乐山大佛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 成为中国西部地区少有的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 。
乐山大佛所在的凌云山虽然山势不高 , 但因为绝佳的地理位置和景色 , 从古时就拥有“西南山水之冠”的美誉 , 而开凿在凌云山上的乐山大佛也有着自己的故事:凌云山前因为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 , 每逢雨季来临 , 从高原地带奔流而下的三条大江汇聚在凌云山下 , 汹涌的水势常常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 , 被乐山当地人视为一大祸害 。唐朝时 , 海通禅师决定在凌云山造佛治水 , 用了90年的时间 , 突破万难 , 终于在公元803年建成了乐山大佛 , 此后这尊石刻弥勒佛像见证了乐山城中的千年风雨 。
乐山大佛“花脸”症复发:木质鼻子整修3年再次发黑, 如何治水成保护关键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乐山大佛“花脸”症复发:木质鼻子整修3年再次发黑, 如何治水成保护关键】▲1898年 , 乐山大佛留下的第一张照片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1898年 , 乐山大佛留下了第一张使用胶片技术拍下的照片 。不知名作者拍摄的这张照片中 , 乐山大佛看起来像一个流浪汉 , 因为缺乏修缮维护 , 整个大佛几乎淹没在了草丛之中 。大佛头顶的螺髻等处长满了杂草 , 脸上没有清晰的五官区分 , 只有各种低矮灌木留下的沧桑 。民国年间 , 乐山当地的乡绅集资对乐山大佛进行了多次维修 , 但局限于技术水平和财力 , 大佛的情况始终不理想 。
国家文物局官网资料《新中国成立后乐山大佛保护工作大事记》显示 , 新中国成立后对乐山大佛进行了至少7次的维修 , 维修的重点都在如何解决“大佛老爷”黑脸这一难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