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批评 傅道彬:兴与象:中国文化的原型批评

原型批评 傅道彬:兴与象:中国文化的原型批评


文章图片

摘要:本文认为,原型是人类历史和文化史的浓缩和积累,原型批评是一种“精神考古”。虽然历史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但作为人类认识和感受世界的特殊符号,符号以最简单的形式储存着人类惊心动魄的历史。本文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中国古代的象征系统——兴和象。作者认为《诗》中的“兴”和《易》中的“象”是中国艺术和中国哲学中最早的原型理论表述,而那些意象系统中富有联系和传统的符号是中国最早的文化原型。从这个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出,意象源于古老的文化传统,是一种深刻的象征,也是一种集体无意识。摘要:根据意象与原型的联系,找到了作为表现方式的“易”与“实”的共同文化基础,阐述了“易”的阴阳与“实”的男女之间的逻辑联系,解读了“易”与“实”作为意象的密码系统。
在人们热衷于探寻地球底层的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同时,荣格(1875-1961)在人类文化的精神领域找到了历史积淀——集体无意识,找到了经验的、可验证的存在实体——集体无意识的原型。荣格对原型的发现无异于人类精神领域的一次“考古发掘”。从原型出发,他找到了我们和我们远古祖先之间的联系。虽然历史在遥远的时间里消失了空,但在人类灵魂的符号系统中,人类惊心动魄的历史是以最简单的形式储存的。这样,原型大大缩短了我们与历史的距离。因此,在西方,文化的原型批评迅速获得了广泛的生命力,原型批评对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从原型批评、中国哲学“意象”的构成和中国文学“繁荣”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层结构。
第一,原型——人类古代文化的浓缩史
原型,也称原生意象,从荣格的论述中我们知道,人类心理活动的基本模式是古代人类生活的遗存,是重复亿万次的典型经验的积累和丰富。原型系统的碎片储存了丰富多彩而生动的古代历史资料。原型系统不是一种分散的、无意义的形式,而是一种充满意义的符号,这样我们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原型的特征:
1.原型是建立在悠久的历史基础上的。荣格的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无意识积累了许多原始祖先的经验,认为人不是生来就有白板的,而是生来就有一种“记忆亿万的种族”,就像动物生来就有一定的本能一样。族群记忆或集体无意识是深藏在每个个体内心深处的超个人内容。原型有很多,就像生活中很多典型的情况被无休止的重复。这些经历已经铭刻在我们的心理结构中。荣格说:“每个形象都体现了人类心理和人类命运的一些因素,并以大致相同的方式渗透到我们祖先历史上多次重复的快乐和悲伤的遗迹中”([1)。这样原型的起点就从大饥荒的历史出发,站在历史和传统的起点上。荣格曾经对比过西藏寺庙和基督教堂的太阳齿轮,在罗得西亚旧石器时代的岩画中发现了一个抽象的图案——圆圈的双字。他认为二者之间有着有机的逻辑联系,现代宗教感情代表了人类古代历史的精神历程,现代艺术和宗教形式源于人类古老的文化内涵。
2.原型原型的象征表达形式根植于古代传统和历史,但并不直接反映和表达历史。它通常以隐藏的形式存储历史遗迹。只有这样才不容易被识破,所以是一种高尚而真实的符号艺术,真正的符号应该理解为一种不能用其他或更好的方式定型的直观观念的表达;真正的符号是指试图表达一些没有适当的语言概念就可以表达的东西。是因为没有语言来表达,所以符号有意义,但也是因为符号不存在于一个固定的语法现象中,所以很难破译符号的意义,原型和意义之间也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荣格曾多次谈到达芬奇的名画《圣塔安娜与圣母子》,认为画中出现的是一个非个人化的原型母题——“双母”以及相关的“双生”概念。希腊神话的赫拉克勒斯收养了他的第一个母亲赫拉,以获得上帝的永生。为了获得神性,埃及法老举行了第二次象征性的神秘受孕和重生仪式。这一幕依然保存在埃及寺庙的壁画中,圣子基督重生了。约旦河的洗礼给了他精神上的重生。与此相关,众多礼拜仪式中的圣水盆被称为“子宫堂”,信徒的子女出生时被赋予第二父母——教父教母。从这一分析中可以看出,原始形象在艺术家的灵感作用下,经历了双重母亲——重生仪式——两个女人的转化和象征的过程。

推荐阅读